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6-03-22 22:14:43)分类: 散文随笔 |
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还未完成的大课题。根据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观点,任何一个人,只有和地方建立起纽带关系,才会有归属感;而只有拥有地方归属感,一个人才能真正树立地方责任感,为地方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承担责任。但现在不少地方的实际情况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等仍然使一些人处于尴尬的“身在城市,心在农村”的矛盾、撕裂状态。即使在所居住的城市买了房买了车,但在身份上、心理上并没有真正安家。与城市的所谓纽带关系以及随之产生的故乡、家园一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威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普遍而深层的大问题。
看看年复一年堪称世界奇观的春运返乡潮,想想人数已超六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仅以中国人千百年来“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是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所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务之急。不然,一定会有无数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在感觉中,就像自称“乡下人”的现代作家沈从文一样,会认为最美好的人事仍然是老家的乡亲与乡情。
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是农村还是城市并不很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能驱逐精神贫乏的文化凝聚力。另外,故乡的意义更主要的还在于更大的情感寄托,而不仅是居住等实用意义。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抛弃亲切、熟悉的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比乡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而大城市如北上广等,则比其他城市提供的更多。按照美国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的观点,美好的生活需要各种丰富的经历,既体会到稳定的踏实,也享受到变化和自由的乐趣。而城市,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并使人可能发现全新的自我。毕竟,“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
既然如此,城市与乡土一样是养育人的母亲,而且可能更接近于人类向往的理想栖居地。那么,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城市可以是身的故乡,也应当是心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