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年说马

(2014-01-26 22:32:10)
标签:

感情

战略

中华

刘备

常自比

分类: 散文随笔

    龙马是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龙的骏马,龙马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

 

 

 

  马上就是马年了,无论中外,“马”都是一种气质独特、地位卓越的动物,或者说,是一种浑身洋溢着“正能量”的动物。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以“十二生肖”著称的中国,像马这样的动物,并不多。  

 

龙马精神

 

  自从马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化后,马就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是在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摩托化部队出现之前,骑兵是最有效与最有冲击力的战略部队。人类崇尚甚至崇拜马,在西方,骑士与贵族密不可分;在东方的中国,“龙马精神”代表了中国人对马的感情。

  龙马是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龙的骏马,龙马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

  古人形容辛劳,是“做牛做马”,但跟愚钝的牛相比,马寓意着更昂扬与更深刻的情感。郁达夫诗云“曾因酒醉鞭名马,唯恐情多累美人”,“名马”与“美人”,居然联系在了一起。古代有四大名马,但具体评比结果并不一样,一说四大名马是赤兔胭脂兽、马作的卢、绝影无影、爪黄飞电——这些名字很有些古龙风格吧;另一说,四大名马是赤兔、的卢马、昭陵六骏和汉血马,不管哪个版本,前两名的“赤免”与“的卢”是一致的,可见这两大名马的知名度。

  赤兔,是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曹瞒传》记载,时人云:“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演义中吕布仅仅为了赤兔马就背叛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同时,《三国志》记载中吕布数十骑破张燕万余精兵,赤兔同样有着极大的功劳。的卢马,刘备的坐骑。一次刘备遇难,骑的卢马逃跑,危急之时落入檀溪中,刘备着急地对的卢马说:“的卢,今天遇到大难,你一定要帮忙呀!”于是,的卢一跃三丈,跨过檀溪,带刘备逃出险境。辛弃疾一首词中特地写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就记载了这个故事。

  对名马的追求,是英雄或者枭雄、奸雄们的一大爱好。曾有传说,当年汉武帝就是为了争夺汗血宝马而发动了西域战争。在今天,一些盛产名马的国家,也像中国输出大熊猫一样,以“动物明星”开展国际交流。

  有意思的是,在马上打天下、带领一个马背民族横扫欧亚的成吉思汗,正好属马。

 

犬马之劳

 

  人类赋予马的高大形象,其中一大原因是马的忠诚,诚如成语“犬马之劳”。

  犬马之劳出自《汉书·孔光传》:“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其意为像犬马一样所做的操劳。古时候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示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现在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不过,跟忠诚与谄媚交于一体的“犬”相比,马的忠诚似乎更纯粹更不卑不亢。

  人类通过一些英雄史诗、传奇或者演义,来颂扬马的忠诚。例如“乌骓”,这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坐骑,《西汉演义》中说,乌骓是一匹黑马,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得赛雪,乌骓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这样的马有个讲头,名唤“踢云乌骓”。有了这匹马,项羽巨鹿之战,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力战六十多员汉将,霸王枪未点地,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经百战无有败绩。“数年以来,(乌骓)所向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传闻有马号乌骓,慷慨项王施首后,负箭满身犹急驰,不知遗革裹谁尸?”——这是郭沫若写乌骓的诗。最让人感叹的,是乌骓宝马的结局:霸王死在垓下大战中,当时“遂命小卒牵马渡江。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上船,霸王见马留连不舍,遂涕泣不能言。众军士揽辔牵马上船,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这个演义中无疑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想象,当代表勇敢的项羽被“流氓”刘邦打败里,人们希望这匹宝马能有一个英雄的归宿,传说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东第一山”的美誉。

  三国名马的结局也令人感慨: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可这次它不再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了。在三国乱世中,赤兔辗转易主,但最终为关羽绝食而亡,也正是后人对关羽忠义塑造的重要内容。前几年有一篇著名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文章最后三段是这样的:“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这篇作文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正是将马的忠诚置于当今这个诚信匮乏的年代。

 

马屁不穿

 

  有语云:“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句话意思是说千万件东西都能破,无效,没有了,只有拍马屁这个有用。关键就在于人人都喜欢别人来拍自己的马屁。

  在与“马”相关的诸多褒义与中性的词语中,“马屁”颇为有趣。据考证,“拍马屁”源于元朝文化,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所以马也就成了他们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然后夸他的马好。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才说好,可是后来,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好马。就这样,渐渐地人们就把对别人违心的奉承称为“拍马”。

  有一篇名叫《中华拍马屁“文化”之考证》的文章,对“马屁”文化进行了有趣的考证: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民族的词汇里多了‘拍马屁’这个词,千古流传。想起来原本好笑,马屁股远没有人屁股柔软,有什么好拍的。而且,人讨好马,似乎不合常理。”

  “想当初,马是人的坐骑,日常出行离不开马,显摆身份离不开马。因而,人前,马给人挣足面子后,人后,人就想着回报马。回报的方式,马料是少不了的,这是物质奖励。除此,马又是某种精神的图腾,主人自然要给马精神奖励,奖励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巴掌替代鞭子,把击打换成抚摸,安抚马平素挨过鞭子的屁股,使之得到被打后的爱抚,享受带痛感的快乐。可见,人类最早的拍马者,是无功利的,是原始的,也是可爱的,马与人之间,是简单的、平等的关系。”

  “因了这可爱,拍马屁队伍日渐壮大。人因马的屁股,开始关注自己的屁股。我想,由马屁到人屁,这种转换,一定缘于某种偶然。比如,主人不经意被马蹄了,股部红肿,痒不可支。在痛的过程中,得到了他的奴仆的关怀,奴仆像主人抚摸马屁股那般,抚摸主人的屁股,希望能活血化淤、消肿止疼。结果,痒止住了,并得到了伴随的快感。从此,人就既怀念屁股上的快乐,又怕被马蹄。在这种矛盾心理中,人类开始思考马屁,研究马的性情,以及屁股与被蹄的关系。于是,拍马产生了技巧,形成了文化……”

  拍马屁,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亚文化,各种高端技巧层出不穷,但考虑过马的感受吗?现在游乐场租马的人都会提醒:不要站在马的后面。因为,马飞起一蹄,可不是好受的。

  把人的阴暗的喜爱,冠之于马身上,也是人类一种狡猾,其实与马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