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须沟
(2014-01-27 06:32:37)
标签:
清清第一期大街护城河数目时尚 |
分类: 旧事窗 |
老舍先生的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的剧本最早出现在《人民戏剧》1951年第一期上。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今天走进龙须沟,看到矗立在小区的小妞子的塑像,她掉进脏臭的沟里被淹死的景象还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
时任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龙须沟工程设计和施工总负责人陈明绍先生1950年亲笔写的《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陈明绍先生说,“……沿着天坛的北墙曲曲折折东行,至天坛东北角折而南下,出水关入南护城河,蜿蜒三千多公尺。”乍看文章,不像出于画图纸的工程师之手,倒像是一个文笔娴熟的作家在用美文勾画龙须沟的轮廓。
据考,龙须沟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清宣统年间,这条沟还很宽,当时大概有二丈多。由于水流较通畅,周围环境尚可,气味还不算太臭。上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和政府不作为,河沟没有彻底地疏浚过,使得沟底日益淤浅,只留下一条很窄的水道,失掉了它的宣泄作用。而后,这里逐渐成了垃圾消纳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越发腐败,官员们“不见银钱不起夜”,垃圾车不断来这里倒土,也没人管理,沟道也就因而变成了只有一条宽二公尺多的沟了。1950年2月中旬,北京卫生工程局勘察时发现,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很坏,大多是垃圾平填起来的,刨至5公尺以下才见到原始地面,以上全是垃圾。黑色的污水上浮着一层光亮的气沫,每到夏季苍蝇整个填充了这条沟,白色的蛆尾巴上都生着大辫子;臭蚊子咬在人身上就是个大包。这里的人们,一年要有9个月闻着沟里刺人脑髓的臭味。当地的原住民说,老爷们的汽车十年八年的走不着这儿,即便偶尔走这儿,用手绢一堵鼻子就过去了,谁还管这儿?由于潮湿,孩子们都生着疥疮。肠胃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率,这儿占着很大的数目。”
1950年7月末,龙须沟改建一期工程竣工,永内大街东便道、东晓市大街、金鱼池大街和天坛北坛根4条下水道干管被成功埋入地下,龙须沟西段6070米的明沟被率先填平。
今天的龙须沟早已经改为暗沟,水从下水道通过,但在天坛东门一带的红桥和金鱼池街,仍可看到龙须沟流出的清清的水,从今天的人们眼前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