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旧体诗词的用韵
(2013-04-13 18:59:54)
标签:
几个问题
何必孜
有限
先生
材料
杂谈
|
分类:
诗词天地
|
众所周知,用韵是中华诗词在形式属性上的第一要素。写诗应当讲究押韵,应遵循一定的声韵、平仄、对仗等的格律,这是不言而喻的。
远在隋代,就有一位叫做陆法言的人,在《切韵》一书中把诗韵归为193部。宋人陈彭年、丘雍,又在其《广韵》中,将其扩充为206部。后来,人们嫌其繁琐,将其归并组合,使其趋于精简。这其中影响较大者,是南宋的平水人刘渊。刘渊将韵部作了较大的减并,使其减少到107部。这也就是至今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所谓“平水韵”了。其中包括平声30韵(阴阳各15),上声20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这是古人的“古事”了。这里,我想说的是,对此,我们应该明白这样几个问题。一,“平水韵”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二,处在21世纪今天的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怎样用韵?三,古今用韵变革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首先,旧体诗词的用韵之所以严格,它是与古人的书写语言相谐和相一致的。即,写散文,用文言体;写韵文,则采用包括平水韵在内的一套严格的韵律。“五四”以来,人们写散文,用白话文,即语体文;写诗(包括其他韵文)呢,则是白话诗,即新诗或曰自由体诗了。本体已非,形式必异,生活与时代使然,其道理是非常明白的。现代人即使写作旧体诗词,也绝不可避免以现代生活、现代情趣、现代审美,尤其是现代语言为材料。那么,声韵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必然的了。
其次,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章和诗词取士,试题往往苛刻怪异,所有“试帖诗”都要求运用严格的平水韵,莘莘学子岂敢等闲视之!近人词家刘永济在其遗著《词论》中这样说:“尝考诗韵之严,起于唐代,而流滥于宋人。唐代试士,有限韵之制;宋人和诗,以险韵见奇。及其风尚既成,遂坚不破。”久而久之,不免使声韵之学变态化、畸形化,使其日趋走入窄险之境——诗韵多到200多个,即明证也。
第三,隋代距今一千多年了,南宋离我们也八百多年了。如今,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语言学家,估计也难以分辨出古人对某些汉字的声韵的读法了。某些人酷爱平水韵,言必称“平水”,韵必用“平水”,食古不化,孤芳自赏,以我看,不是无心自戳,也属有意自虐,实在不足为训。
第四,作为生活在当今的现代人,面对着千千万万的现代读者,我们何必孜孜以求去为古人苦苦吟哦?即便要写一篇诔文来祭悼古人,无非也是要念给今人听呀!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诗人孙轶青先生说得好,对今人而言,对当代的诗人词人而言,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真正能做到“倡今知古”这四个字,就很好了。我赞成他的话。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