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老子》
(2012-10-09 00:01:09)
标签:
太上老君《老子》《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太平广记》 |
分类: 知识窗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员,在民间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关于老子有许多神话般的传说,宋代的《太平广记》在第一卷的卷首就着重介绍了他。传说他的母亲怀胎七十二年,方才剖左腋而生一白首老孩,故称老子;又说他的母亲在李树下生育老子,生下来即会说话,指李树道:“以此为我姓。”传说虽然虚妄,却反映了老子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由于老子学识渊博,声望显著,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表达了对老子由衷的敬仰和赞赏。春秋末期,周王室趋于衰微,且内乱不断,老子有心归隐,跨青牛远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著书上下篇,道德五千言,即为《老子》。现代学者认为,此书并非全是老子手写,而是由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成。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学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他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宇宙。第二,人生。第三,政治。此外,《老子》还有许多战争论述,学会兵家之要,是很多军事家奉行的准则。
《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战国时期,儒家的孔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都受到过《老子》的影响。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并渗入到政治生活中,名相萧何、曹参在治国时,“缜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东汉末年,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经典。魏晋时期,玄学昌盛,在朝的玄学家注重《老子》的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老子》的“自然”之说,《老子》的思想成为抒发政治主张、抨击现实的武器。大唐盛世,帝王自称为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无为而治”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将《老子》列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并亲身为之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及地方学校的课本。这一时期,《老子》的思想对理学也有所渗透,并影响甚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即内在的、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想。
《老子》的影响不仅时间久,历史长,而且领域广,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开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条;在军事方面,“以柔克刚”成为军事家奉行的准则;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最基本的信条;在艺术方面,“道法自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诗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学方面,《老子》精警凝练,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人生哲理。
《老子》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堪与《圣经》比肩。他的思想影响了诸如托尔斯泰、奥尼尔、海德格尔、爱因斯坦、汤川秀树等世界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