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晏子逐高缭”典故的现实意义

(2012-10-08 17:11:38)
标签:

晏子

用人导向

用人之道

说苑·臣术

巧言令色

杂谈

分类: 思想理论
    《说苑·臣术》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名叫高缭的人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要辞退他。晏子左右的人为高缭鸣不平:“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说的是高缭为你做事已经三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不给他封官晋爵倒也罢了,却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而晏子回答说:“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意思是说,晏婴我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肯定会有自己的缺点,需要别人及时提示劝谏,就像渔网的四角需要有大绳用力撑之才能稳固,但是高缭在我身边足足三年,却从来没有指出和纠正过我的过错,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晏子逐高缭”这一典故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古今中外,用人的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用人的导向不是一般的导向,是最大的导向。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上唯唯诺诺,出勤不出策,毫不称职;明知不对,不进诤言,得过且过,圆滑世故;阿谀奉承,百般讨好,粉饰太平,大谬不然。“宁听一士之谔谔,不听千人之诺诺。”晏子对高缭的“去职处理”给今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为官之道,重在用人。”必须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需要博采众议、广开言路,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耳朵一定要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决策一定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古语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为官者唯有不忘国家安危、百姓苦乐,方能凡事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否则,就容易考虑个人权位、一己私利,就容易掺杂个人情感好恶、私心杂念,就难免用人失察。唐太宗不仅重用曾助太子李建成谋逆的魏征,还采纳他的建议,宽恕李建成的旧党。如此用人便是宽宏大量,从善如流。

    孔子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忠诚耿直之士常出逆耳忠言,让人直觉麦芒在背;而巧言令色者则长于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思。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明辨是非,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树立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用好一个干部,就会暖一片人心,激发一方干部创业的热情;用错一个干部,就会冷一片人心,挫伤一方干部的积极性。齐桓公初用仇敌管仲而成霸业,后却死于阿谀臣子易牙之政变,用人之道的正确与否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可见明辨是非的用人观是多么困难,又是何等重要。

    “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一个人毕竟智慧有限,视野有限,精力有限,不能穷究一切人事。因此,搞好用人之道必须依靠群众建立长效机制。对于勇于干事,敢于担当,有才能和气魄的干部要提拔上来;而对于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的“太平官”,要纠正他们“无过即为功”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使无为者无位,不为者让位,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机制,真正让庸人无市场,让能人有舞台。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应当从“晏子逐高缭”的典故中读出正确的用人之道,尤其是要读出“用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