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云乡:水流云在

(2012-08-26 09:47:14)
标签:

邓云乡

京师

林琴南翻译艺术

水流云在杂稿

清和

杂谈

分类: 旧事窗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2012-08/26/08/RMRB20120826B008005_b.jpg

                               邓云乡致作者信笺

 

 

  书斋拟名,在雅俗之间取舍,向来费心思。文史大家邓云乡所起书斋之名,空灵雅致,且与其名极为贴切——“水流云在轩”。

  他欣赏杜甫诗中的意境:“杜少陵《江亭》诗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承叶老圣陶仁丈为我写了这首诗,裱了装在镜框中,挂在我小屋的墙上,直到今天,仍然挂着,我时时观赏,很爱这种境界,但仍感到很难达到——因为心田中时时还有浮躁之气。”(《〈水流云在杂稿〉后记》)其实,“水流云在”,也容易让人想到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也是令人欣赏的一种人生转换过程。另有一副名联为:“海是龙世界,云是鹤故乡”。这些,都可视为对“水流云在轩”多种文化诗意的注解。邓云乡显然很喜欢这一书斋之名,所用信笺由自己特制,前端印有“红楼梦”镌刻,末端印有“水流云在之室自用笺”。

  见到邓云乡,是在上海复旦大学恩师贾植芳家中。我的印象中,沪上文化老人中,似乎只有他们二人是山西老乡。贾先生一口浓浓乡音,邓先生则是标准的老北京话——他离开山西很早,一直居住北京。可以说,他是在北京文化熏陶中成长,其学识、修养,也受益于此。虽然自1953年起,他一直在苏州、上海工作,但情感难以割舍的却是老北京,是北京大学的恩师。老北京民俗、《红楼梦》、明清园林、文史钩沉……他以亲历、考据、阐发,使北京历史文化变得生动活跃。有人赞誉他是为数不多的能使历史“活”起来的学者,所言极是。在同辈学者中,邓云乡虽不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但他的综合修养与学识,他的文字之古朴典雅,实在许多名家之上。冯其庸先生怀念邓云乡时曾赋诗一首,最后两句写得好:“多少京华梦里事,天涯何处觅知音!”

  《水流云在杂稿》是邓云乡寄赠我的第一本书。此书封面(见图一)设计选用鹤、流水等书画图案,欲表现“水流云在”之境,但失之过于直接,选用图影过多而显凌乱,似未体现意图。题签则值得欣赏,由其恩师、著名史学家谢国桢以隶书所书。此书出版时,谢国桢已去世,未能亲见,邓云乡颇为感伤。

  邓云乡赠书有一特点,题赠时关于时间、地点等的表述,极为讲究——“丁丑初冬日时同客杭州”;  “戊寅元宵后落灯日”; “戊寅清和月时客京师”;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归京师客翠园”……以“落灯日”代指正月十六,以“清和月”代指农历四月……读这些题赠,既欣赏他的墨宝,也感受着文化的精致。一句“归京师客翠园”,尤让我难忘1998年在翠园见他最后一面的情景……

  读邓云乡《林琴南翻译艺术》一文,方知邓家与林家的渊源。他说曾珍藏过林琴南手稿:

  林译小说的原稿,我见过不少,也收藏过不少。畏庐老人第五个儿子,人称“林五”,有些不良嗜好,但为人还有些老辈礼数。与家父汉英公是好朋友,四五十年前常到家中来,送了不少张林译另页原稿给我家。都是购自坊间的小张红格小楷仿纸(不同于中间加空行的稿纸),密密麻麻的行草写在格中。有几张还有“林五”的跋,我一直珍藏着,如亲老辈仪范。在别人看来,则是一张破纸,或是反动证据,自然在史无前例的浩劫中,也早化为灰烬了。

  邓云乡走笔至此时,心中一定有怅然失落的历史之痛。如今,拍卖市场上偶见林琴南墨迹,我不由感叹,要是邓云乡珍藏的林译小说手稿没有消失,该多好!  (李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