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津沽大地,人们多知道张锡武是牡丹画家,却少有人知道他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并入党,并为抗日战争做过贡献;离休后的张锡武热衷慈善和公益事业,以一个老干部和画家的双重社会责任多次拿出物品和好作品捐助残疾人和灾区人民。
张氏牡丹风格独特
面对精神矍铄、思维敏锐、妙语横生的老艺术家张锡武,笔者很难想象他已有85岁高龄。在采访中,张锡武为我们生动地介绍了他的人生之路、艺术经历、处世态度和生活情趣。特别是他淡泊名利,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人着实佩服。
张锡武出生在书香门第,绘画世家,父亲张毓枚是河北省河间一带颇有名气的国画家,擅长画花鸟、人物。张锡武幼年经常翻阅父亲从天津带回的绘画书籍和父亲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作,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父亲见张锡武在书画上很有天赋,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特别是父亲每次作画时,都让张锡武在一旁抻纸、研墨,聆听父亲对绘画技法的讲解。由于张锡武受父亲的影响,所以在他后来创作的牡丹画中,吸收了多家之长,最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牡丹画风格。
青年时代投入抗战
这里有一段张锡武青年时代投入抗战经历的趣闻。张锡武16岁就在家乡参加革命并入党,那时正值抗战时期,张锡武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经常画一些抗战宣传画。当时,组织上得知张锡武有绘画特长,经常派他到日本鬼子的据点搜集情报,画日军的岗楼布防图。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张锡武常扮成民工到岗楼出工干活,对岗楼的地形、设施暗中观察,默记在心,收工后回家画在纸上。
为保证情报准确无误,张锡武常常是记一点画一点,然后一处一处再暗中核实。张锡武画的日军布防图曾为武工队消灭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张锡武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绘画也是抗击侵略者的一种锐利武器。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他的人生走绘画这条路的信念。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身在解放区的张锡武就开始接触连环画,特别是对利用连环画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张锡武便开始着手连环画的创作。后来张锡武来到天津,先后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村题材的连环画。
张锡武创作的连环画,如今在天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许多人还留有很深的印象。如他创作的以聊斋为题材的连环画《黄英》、《张鸿渐》、《天宫》等;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四进士》、《女驸马》、《佘赛花》等。之后,随着工作的调动,张锡武又开始学习杨柳青年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淀上渔歌》、《西瓜田里歇歇凉》、《花木兰》、《李时珍问药图》等一批优秀的年画作品。
晚年热心慈善公益
在业余生活中,张锡武对评剧、京剧、话剧都很喜爱。他说:“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是相通的。”比如说,京剧中的服装、扮相都是很有讲究的,色彩如何搭配,结构如何协调,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同样,也可以把这种关系运用到绘画中,比如如何搭配画面的色彩使之更有冲击力,如何构图才能使画面色彩更美观。
再如京剧的唱腔,有唇音、喉音、鼻音等,正因为发音部位不同,使得一句词唱出来有不同的韵味儿,表达不同的语境和情绪。画画儿的用笔也是如此,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破锋,每种笔法都有其特点,用笔的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质感和效果。
张锡武一直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他常说:“要忘掉年龄,忘掉恩怨。”如今张锡武的朋友中许多是年轻人,一些在人生交往中曾经有过磕碰的人,他也不记前嫌。
随着张锡武作品价值的不断升高,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然而他却淡泊名利,以画会友。他常说,我的荣誉是群众给的,所以要画群众喜爱的画,做到雅俗共赏。
张锡武晚年还十分热衷于慈善事业和各种公益事业,多次拿出好的作品捐助残疾人和受灾地区。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张锡武捐款捐物,体现了一位文化人士的社会责任心和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