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亳州

标签:
酒缸烧饼南方菜药材华佗亳州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res/1/41/2010-01/16/07/res01_attpic_brief.jpg |
|
../../../res/1/41/2010-01/16/07/res02_attpic_brief.jpg |
|
一进亳州,有两种味道充鼻而入,一种是浓重的中药之香,那种味道十分地受用。另一种味道就是酒香。因此我称亳州为“醉城”,一到这里,不及喝酒人就有三分醉了。三分醉就增加了三分的真诚和三分的诚实。所以酒后的我便说,亳州是一个适合交朋友的城市,可以推心置腹的城市。
晚餐安排在古井贡酒厂的招待所。人说亳州菜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盐重好色”。果然,亳州菜味道较重,颜色较好,“盐重好色”当之无愧,尤为适合北方人。亳州菜与南方菜有绝大不同,南方菜偏淡偏甜,对东北佬来说,两餐尚可,餐餐如是就痛苦不堪了。据我观察,亳州的菜多以牛羊肉为主,比如其中的一道菜,叫“牛气冲天”,一个双角的牛头赫然摆在桌上,牛头骨上贴满了牛各个部分的五香肉片,其味道鲜美可以点颌长叹。还有一种类似糊糊粥的东西,不知是叫粥好还是叫汤对,样子颇像杏仁粥,略微有一些咸,但不辣,滞留在舌头上,感觉与河南的胡辣汤又完全不同(安徽与河南地缘相连)。大家吃得很痛快。若说这就是徽菜还不敢确定,如若不是,又当何名?
临近午夜,南朋北客,谈兴正酣。主人又盛情邀请我们去街头吃大排档。这里的大排档在我看来有一股霸气,大锅牛肉、羊肉、狗肉、兔肉,大案子上赫然在目,略呈狰狞,即便送到东北人眼里也略感吃惊。他们选了据说是最好吃的一摊,风吹棚动,一律牛羊内脏,让外乡人望而怯口。此时节,大雪刚刚下,气温刚刚升,勾头过去,但见这儿的摊贩彼此杂处,勾连不断。主人讲,要到第二天早上6时才收摊儿。回去的路上,看到了“大盘鸡”的招牌,大盘鸡我只是在去吐鲁番的路上见过,没想到亳州也有。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未见可信也。
翌日晨,主人请我们吃当地的牛肉夹馍。原以为是烧饼加上牛肉片,然而却不,就是硕大的牛肉馅饼,临饼躬观,让人瞠目结舌,不知何处下箸。拧下小小一丁送到嘴里,好吃固然好吃,但是,总觉得这是出大力的汉子吃的东西。后又上来烩面。前不久在河南,没吃上烩面,这次吃到了,同样是壮汉面,面条有手指宽,大块牛肉,看着让人犯愁。
吃过英雄好汉般的早餐,去毫州药材大市场一观。亳州药材大市场,让人眼界大开,其面积俨然柏林火车站,十分巨大,千张摊床有万种中药材,只是有99%我不认识,至少有50%我曾以为不是药材的在这儿居然也成了药材。至于蛇、蝎子、蜈蚣、沉香,至于人参、鹿茸,各种我们熟悉的中药更不在话下。据说,在这里买冬虫夏草较之其它省份要便宜得多,可信得多。走马观花中感受有二则,一是觉得中国真的是幅员辽阔,药材丰饶;二是,觉得当中医医生要记住这林林总总的中药,而且还要知道各款的药效,乃至组合之后的疗效。如此看来,当一个中医实在是让人敬佩。
接着驱车去参观古井贡酒厂。先看酒窖。酒窖大房里摆满了巨大的酒缸,全部粗陶制成,一个酒缸酒一吨。其中陈酿三四十年的不乏其缸。随着古法制酒的工艺流程转了一圈儿,可以品酒的有四处,每一处的酒年份不同,味道也不同。我是外行,外行的舌头能品出多少妙处来呢?一位作家竟然品出红烧肉的味道,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遥想当年,曹孟德送此酒给汉献帝,汉天子是否也品出红烧肉的味道了么?而那一次传之千古的“青梅煮酒”,是否也出自此井呢?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再到华佗故里。此处后人已重新修缮,似无当年模样,与其说是华佗故里,莫如说是华佗展览馆。里面展着许多传统中药、古老药具及陈年照片,唯一的缺憾,没有病史。没有病史,怎能凸显神医华佗的伟大呢?我提此一点,他们欣然接受。
然后到老子故里一观。“道法自然”的老子出生在亳州,并在这里著书立说,表达他对自然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这的确让人肃然起敬。敬后,又怀着一肚子未解的古哲学去看曹氏家族的墓地。呜呼,仅土堆而已。据说此冢已多次被盗。在参观其中一处银缕玉衣的墓室时,发现墓顶处那块巨型的方石被盗墓者准确无误地撬开,不知道是哪一朝代的盗贼所为,但你不得不震惊盗墓者发财的切齿决心。那曹丞的墓又在哪里呢?适才刚刚听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归途上,经过一个卖烧饼的小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到了安徽竟对烧饼特别有兴趣。驻足看手艺人将烧饼直接放在炭火上烤(没有锅),那个黄泥制的烤炉像一个小型的蒙古包,或东北的地窨子,非常特别。烧饼居然也是牛肉馅的,好吃,很解决问题。由此想到,这种做法,这种品相,一定是古代将士的日常用餐,士兵要有力气,军灶还要因陋就简啊。
在参观亳州的那个古钱庄的时候,我倒不十分地感兴趣,便早早出来,走小巷看民俗民情。看到街旁的那家夫妻小店,半身的柜台上摆放的仍旧是那种老式紫陶酒缸,上面照例盖着裹着脏兮兮白布的缸盖,旁边放着一袋袋花生米,大抵是专门给那些喝快酒的人预备的吧?我想。在小巷里踱步,看到寻常人家在炸油绳,民间技巧,香味盎然,亲切可观。一处人家正在炸一种金黄色的小小牛肉丸子和小炸鱼儿。后来才知道,此巷吃丸子的方法和东北不同,是将三四枚丸子放在碗里,再浇上汤这样吃。街角上的阳光很好,真是天上人间。几个妇女坐在那儿做手工,做的是那种回民兄弟戴的小便帽。中间,她们放下手中的活儿歇歇手,于是,几个女人就着花生米吃起脆生生的青萝卜来。这种吃法才是真正的当地风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