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972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珍物》如“掘宝”

(2017-04-07 14:27:59)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珍物

李宗盛

深港书评

林怀民

分类: 书评专栏
读《珍物》如“掘宝”
文:罗婉
原发于:深港书评

“如果家里着火了,第一时间你要带走的东西是什么?”我低头沉思了片刻,并未思索出结果。目光移回书中,艺术家刘小东说是“旅行箱”——那个浓缩了他三十年时光的箱子,伴随着他的学生时代与一路变迁,收藏着他年少时的书信、日记、作品以及与父亲有关的感情牵连。

对于还年轻的我,似乎尚未有一个物件可以较完整地容纳我的某段记忆与情感,然而,我却也是一个“旧物情结”患者。尤其是每次搬迁时的“断舍离”,那是最为“头疼”的时刻。

卡耐基说,“打动人心最高明的办法,是跟他谈论他最珍贵的事物”,我想这就是《珍物》这本书的高明之处。

读《珍物》如“掘宝”

《珍物:中国文艺百人物语》 
《生活月刊》 编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2月

甫始,我像伏于书后谦逊的后辈,等着窥探书中这百位文艺大咖们心中的“珍物”,以及他们生命中某段奇妙的历程——他们的“珍物”,应该很了不起吧?

却惊奇地发现:那些伴随我一路成长的熟悉名字,诸如李宗盛、林怀民、钱理群、杨丽萍,他们心中的“珍物”不过是一只笔、一页母亲手抄的《心经》、一本《鲁迅全集》抑或一个普通的菜篮子罢了。

读《珍物》如“掘宝”

“琴与笔是我在创作的这个仪式中启动另一个灵魂,经营另一个身份,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法器。”
——李宗盛

读《珍物》如“掘宝”

  “这个篮子我带去了很多地方。篮子里要有我的东西才像样,我要自己整理的。”
——杨丽萍

读《珍物》如“掘宝”

  “《心经》未了,横轴留白,仿佛印证‘诸法空相’。那是母亲给我们的最后教诲。”
——林怀民

读他人心中的“珍物”,像一段奇妙的“掘宝”之旅。你会发现:咦?原来这个也能称得上“珍物”啊。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热爱在废品杂物中拾掇的艺术家们,马岩松的苔藓、于路边拣拾的垃圾、朱赢椿的一块“假肥肉”竟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艺术品的灵感来源。

读《珍物》如“掘宝”

 “给我这本盲文书的那位妇女,他们生活在精神和思维的空间里,不像我们,那么需要物质的占有。这本我读不懂的书,到现在我一直留着。”
——徐冰

当然,倍受感染的也不少,比如读到欧宁和左靖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令人面红耳赤的书信时,就会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在课桌下偷偷传的小纸条,如果有保存到现在,想必也是颇有趣味的吧。

然而,《珍物》里的讲诉者,也并不全都是“念物”的人,如电影摄影师吕乐其实并不爱积攒物件,因为觉得“过去之物终有一天会变成尘土”,不过觉得是朋友赠送的物件,因一份情谊而留下罢了。

而摄影家顾铮也冷静地指出“人被物所役使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通过物表现出“真性情”,坏是“玩物丧志”。

想来,在这个充斥着“消费”与“丢弃”的时代,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对物质的“占有欲”也不似从前父辈般痴迷,他们收藏邮票、书画,每每把玩一样爱好,就像为生命注入了无限活力。幼时第一次听“米芾拜石”的故事,虽不能解他的痴癫,却也敬重他的痴迷。我们虽然不为物质所累,有时反倒缺了一份真情性的依托。

某天收拾房间时,翻出了一张手写的“食物忌讳表”,纸张已略微泛黄。本能拿起瞟了一眼,准备将其扔入纸篓的手却停在了半空——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每次电话中碎碎念的“养生大法”以及她认真誊写的身影。我郑重地将这张纸展开、压平,放入随身携带的钱包里。我想,它就是我的“珍物”。

读《珍物》如“掘宝”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