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972
  • 关注人气:16,1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家在东北--《东北游记》

(2017-04-07 13:19:46)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译文纪实系列

东北游记

译文纪实

夏丽柠

分类: 书评专栏
我的家在东北
文:夏丽柠
原发于豆瓣: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50243/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的家就在妈祖庙的后面……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多年来,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不知在黑夜里赚取了多少身处异乡的人的眼泪。命运的大潮席卷着我们这些不知所措的赶海人,或懵懂,或迷惑,或茫然地离开家乡。

世间的去来总有奇妙的姻缘。美国人迈克尔·麦尔因娶了一位东北姑娘,自觉自愿地来到辽源“荒地村”做留守女婿。他将这几年在东北居住的经历,写成了《东北游记》,意在告诉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们:经历过历史沧桑的中国大东北,那些祖祖辈辈久居于此的东北人,如今变成什么样了!

值得一提的是,麦尔的媳妇儿并未夫唱妇随地归乡。仍然在繁华的香港做着高级白领的工作。与麦尔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交流信息,了解村里的情况。麦尔在书中一直称呼妻子为“弗朗西斯”,甚至读到后来,我们几乎遗忘了她的中文名字“丹”。不过,她说过,她讨厌这个名字,她更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

弗朗西斯的直率,更能代表一种中国小镇青年的生活态度。”逃离“,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主题词。逃离家乡奔向北上广,可想逃离北上广的时候,已经回不去家乡。他们犹如困兽,被困在自己年轻的抉择里。

但麦尔的书里,绝没有这种情绪。他将异乡人好奇的眼光,投向了留守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三舅、三姨、三姨父,以及关老师……还有“大碴子”味浓重的东北话。他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但却无法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或许是为了给美国读者提供阅读便利,麦尔采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东北由满清开始的历史。东北是大清立国的发源地,包括辽吉黑三个省份,又与日韩和俄罗斯毗邻,是近现代史的战略要地。

有意思的是,弗朗西斯的祖上,并非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河北移居至此的。由此可见,东北的丰饶绝非传奇。闯关东也好,举家北上也罢,甚至连当年被视为”侵略者“的日本开拓团,也是一帮农民为了活命,拖家带口地漂洋过海而来,最终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留下了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的血脉情缘。

如今看来,富饶易居的东北已经成了过去时。身为外教老师的麦尔,也许无法详尽地分析衰败原因,或是展现具体表现。但是,聪明的麦尔老师利用一家贯彻始终的“东福米业”,巧妙地展现了变革的潮水在世代农耕的乡村里如何涨涨退退。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居于乡野的荒地村人,仍然要面临将地租给东福米业,还是自己耕种的抉择。荒地村,只是浩瀚历史的小小缩影而已。

麦尔与我们不同,他是路人、游客和旅行者。他着实无法体会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的乐与痛。就像看到以王米垛、唢呐吹奏和扭大秧歌为开头的MV《家在东北》时,每个东北人都会泪流满面,“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每天她喝着山歌去学堂。”东北人的乐观、豁达和豪气,才是东北的希望。

本书只是一本外国人在东北三省游居的观察记录,可以做为外界了解东北的一扇窗。而东北人,却有着与罗大佑一样的感想。即便家乡不像北上广一样摩登现代,可东北,仍然是我们的家。

 
《东北游记》
(美)迈克尔·麦尔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扫描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