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藏在深暗背后的一切--《深暗》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译文纪实系列深暗智利矿难文小妖 |
分类: 书评专栏 |
掩藏在深暗背后的一切
作者:文小妖(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58194/
感谢允许转发
记得电影《地心营救》片头里曾出现过一行字幕:“每年世界各地有12000名矿工死于矿难。”看了这个数字,触目惊心。矿难,对于矿工来说不仅是一场灾难,更多时候是埋葬他们的坟场。
2010年的8月,智利圣何塞矿井下正在作业的33名矿工被困于700米的矿井之下,在经历了69天的艰苦等待后,他们最终奇迹般的获救。这一事件引得全世界各路媒体蜂拥而至进行大幅度的报道……
电影《地心营救》和美国作家赫克托·托巴尔的纪实作品《深暗》一书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而成形的。
与电影不同的是,《深暗》一书更忠于事实,赫克托·托巴尔用文字对一众矿工被困在地下的一切做了最诚实的记录,特别是他们在矿难发生后的头17天中,救援队尚未找到他们前,33人面对死亡、饥饿、恐惧、绝望等因素时所作出的各种反应。
《地心营救》无疑拔高了几个主角的地位和影响力,带着一种煽情的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而《深暗》的详细记录,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事件本身,也引发出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这次矿难事件的造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对山体的过度索取,私矿老板对安全措施的敷衍了事以及矿业经理人对矿工所提出的矿洞内的危险因素置之不理等。如果,矿业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多一点防范于未然的意识,那么,矿难的发生率会不会降低呢?显然,很多私矿的管理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少会为最底层的矿工们的生命安全负责的。否则,他们不会在矿难发生后,作出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尽可能长时间的掩盖事故,而不是想办法向外界求助施救。甚至在救援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向救援队提供准确的矿井图纸和地下方位。更可气的是,掩埋在矿井下的矿工想靠更多的食物维持生命时,才发现装食物的应急箱里的竟然有240副刀叉和一些过期药品,而饮用水仅只有10瓶。
在死亡边缘徘徊的33人在黑暗中异常的团结,虽不断有小争执,但都会友好的化解。他们之间相互打气,自嘲逗旁人一笑,亦或是带领所有人向上帝祈祷,那时候他们生死与共,体现出一种无私与慷慨的人性光辉。然而17天之后,当救援队发现他们,并让他们与地面上取得联系后,一切似乎有所改变,原先的团结也像山体一样出现了裂痕。每个人诉求不一样,各有各的想法,特别当他们与外界接触之后,团体被撕裂,这是人的自私本性的还原。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都是普通人。
69天的救援,让33人从地狱里走向人间。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场灾难在全世界的过度关注下,似乎开始变味。这次事件成就了政客的显赫政绩,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焦点。同时,出了名的三十三位矿工周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似乎不再是受害者,而是“英雄”,有的人迷失了自我,而有的人始终都保持着清醒。命运的巨轮再次运转后,他们有人回归平静,有人走上了另外的路,有人依然重复昨昔……值得高兴的是,经历过共生死,33人的情谊还在。
在这次事件中,国家不遗余力的救援非常值得肯定和歌颂,他们没有抛弃任何人。同样,还有一些“小人物”也默默无闻为这次救援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比如心理学家伊图拉对三十三位矿工的心理关怀,智利医疗救援队的专业精神拯救了矿工的性命,以及那些来自美国的钻机操作工们日以继夜的奋力工作才让救援时间不断缩短。
灾难已过去数年,但类似这样的事件依然还在全球不断上演。如何能让矿工的悲剧性降到最低?这怕是值得所有的国家和政府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源源不断向地球过度索取资源时,是否考虑过后果的严重性?这后果必定会让电影里那些虚构的世界末日由假成真。
(完)
前一篇:陌生之地有陌生的记忆
后一篇:我的家在东北--《东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