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仅保护死的文化遗产,也保护活的东西--迈克尔·麦尔专访

(2013-06-06 15:59:27)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迈克尔麦尔

再会老北京

文化遗产保护

外滩画报韩见

分类: 相关新闻
不仅保护死的文化遗产,也保护活的东西
转自 13.05.31 外滩画报  文:韩见
不仅保护死的文化遗产,也保护活的东西--迈克尔·麦尔专访
《再会,老北京》
[ 美] 迈克尔·麦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年 4 月

人称“梅老师”的美国人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在纪实作品《再会,老北京》中,写他住在大栅栏片区缺乏隐私的四合院里,每天读《北京晚报》,喜欢吃火锅,喜欢吃内脏,而且在胡同里没门的公 厕方便时,还能看着小广告找点乐子。以至于阅读过程中我一次次感叹:哇,这个老外真的快变成老北京了!

然而几年过去,当麦尔再次回到中国,为这本 书的中译本做宣传时,就已快变回一个能说中文的美国人了。“今天早上我朋友跟我说,快做回你自己吧,你已经离开北京了,”梅老师开门见山并且语速飞快,同 时还在进行出版社布置的签书任务,“在北京时,人们会问,为什么一个老外要写我们?所以我得努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接着他问我:“你能理解吗?我能跟你 说英文吗?你知道,当你很累的时候脑子就不转了。”然后他就用夹杂着中文句子和词语的母语讲了起来,离他自称的“口音已经从各地方言混合的南腔北调平稳过 渡到普通话”,当然还有点距离,不过他实在不可能也没必要真的变成老北京。“一个热爱老北京的外国人的视角”,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自著名的 “梁陈方案”以来,关于北京的城市建设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相关的著述也不断涌现,早些年有王军的《城市》,刚刚出版的有王春元的《蛋壳里的北京人》。 麦尔则不仅仅在四合院里住了 3 年,还同时在那个片区的炭儿胡同小学当上了全职英语老师,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为了解和融入胡同里的生活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他对不同的人抱有同样的耐心和好 奇,因此写出了日常生活五味杂陈的丰富层次。尽管他对胡同的拆与不拆并非没有观点,但他宁愿把它们藏在邻里街坊的一言一行背后,他觉得那些人才是胡同真正 的主人,并且应该能够决定自己的去留。

麦尔觉得美国和中国很像,都有广阔的国土,多元的人口,相比中国政治,其实美国人对中国的老百姓更感兴趣。 他的家乡是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西部的一个小镇,“我小时候,家附近有玉米地和森林,我妈妈总是说,去玩吧,我就去追野鹿、钓鱼”。现在那里也是成片的 住宅区和商铺,这也是为什么麦尔看到老北京正在消失时,觉得必须为此写些什么。

从北京离开之后,麦尔又去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荒地村住了两年多,自己种了一片地,想记录中国农村的变化。这本暂定名为《东北游记》的书还在写作中。

B= 《外滩画报》M= 迈克尔·麦尔

B :在住到大栅栏的四合院里以前,你已经在中国做一些遗产保护的报道,那时候你对胡同拆建的意见,受到哪些人和书的影响?

M :可以说原来的了解是比较肤浅的。真正的改变是 2003 年,我去天津采访冯骥才,我发现,哇,这个人对他的城市中一条街道的了解,比我对整个北京的了解还多!2004 年我又去了台北,采访了建筑学家夏铸九,他曾致力于保护眷村,他说我们不仅要保护死的文化遗产,还要保护活的文化遗产。那时候我决心要更多地了解北京。有 趣的是,我对城市的看法基本上是从小说里来的,我喜欢老舍和狄更斯,他们描写日常生活,看他们的书就好像看电影。我喜欢知道当你在街道上走,或者坐在三轮 车上,能看到什么。因为这些在北京正在消失,所以我非常希望抓住它们。在城市规划的方面,有本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书里说,想要保护老巴黎的那些 人,晚上都回到他们的新公寓。这真的打击了我,我确实热爱胡同,但我还需要住到胡同里看看。

B :说到冯骥才,他最初以草根的方式试图保护天津的估衣街,组织志愿者,在街上抗议,但没有成功。你书里写道,2007 年再次采访冯骥才时,他已经在天津大学有了很大的办公室,社会地位显然比以前更高了……

M :对,这有点令人失望。我失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喜欢他写的故事,那是活的文化遗产。我书里写,他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记录者了。当然他可能 不同意我的看法,我不要在背后说他坏话,因为我真的很尊重他。有很多种保护房子的方式,说到底,我可以理解冯骥才为什么会想到建造一个老城博物馆。他是想 通过让居民把自己的老物件捐到博物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感觉,觉得这个城市是我们的。可惜的是,居民仍然得从这条街搬出去,我不喜欢这样,我希望人们还 是能待在那里。

B :“无形巨手”可以说是你书里的一个关键词,你多次提到,“无形巨手把‘拆’字画在了这个片区里”,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这个词的?

M :这是翻译选的词,我很喜欢。我的原文是 The hand,因为我想找一个反面人物,写故事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个反面人物,但我找不到。所以我就想象有个人在某间办公室里,看着北京的大地图,举起手写下 拆、拆、拆,然后在夜里,又有一只手用油漆把拆字写在了胡同的墙上。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形象的决策者。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有一部小说叫《温斯堡,俄亥俄》(Winesburg, Ohio),我很喜欢,开头也用了 The hand,这是个很不错的比喻。

B :你还曾和负责开发前门地区的地产商 SOHO 中国的 CEO 张欣接触过, 而且口头提出过一些规划方面的建议,你也曾试图正式向谁提交你的书面建议吗?

M :没有。我只是小人物,是蚂蚁,张欣是大象。我挺喜欢张欣的,就像很多美国人很讨厌乔治·布什,但见过他的人会说他风趣、有魅力,而且让人舒服,有权力的 人都知道如何表现得有魅力。我采访的时候不可能跟她说:“你错了!你是恶魔!”我坐在那里,觉得她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她是北京人,我是外地人,某种程度上 我得尊重她。她拿出材料来,说这已经是第 36 个方案了,本来可能更糟的。没错,前门本来可能被改建得像王府井和西单一样,现在至少它还和过去有些联系。

B :看得出你也受到简·雅各布斯的城市规划观念的影响,许多呼吁保护四合院的中国人也喜欢引用她,在你真正住到四合院里以后,对她的看法有改变吗?

M :我住进去以后,第一年怕拆,第二年盼拆。要是你被派到北京当高管,看到大栅栏,我能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那里是贫民窟。真的,那里就是贫民窟。很残破、不 利于健康、小孩没有地方玩,我很理解为什么人们想要拆掉它们。虽然我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可是说实话到后来我简直恨那里,没厕所、没浴室、没意思,我不知 道我住在那里干什么。但是我爱那里紧密的社会网络。老人们往往愿意留下来,但年轻人都想搬走,还有很多别的声音,比如有人并不在意是不是住在胡同里,只在 意可不可以养鸽子。我觉得政府应该听听不同的声音。

B :其实胡同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把外地人变成北京人,就像一百年前纽约“贫民窟”逐渐把来自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家的移民变成美国人一样。而且他们很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处于已知的最好状态了。

M :对,我很高兴你这么说。因为很多人会问,除了作为旅游景点,这些胡同有什么用?如果把胡同变成旅游景点,那不是可持续的发展,那是死的文化。纽约有皇后 区,伦敦有布里斯顿,世界上的大都市都有类似胡同这样的地区,外地人和移民在那里可以付得起房租,开始新生活,一年一年过去,他们的口音产生了变化,很自 豪自己在纳税,很高兴小孩可以在北京上学。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进步了。我喜欢胡同的这一点。有趣的是,一百年前,情况也是一样的。我去了档案馆,想看看一 百年前谁住在我租的房子里,结果发现他是从山东过来做生意的。

B :你提到北京东二环边的片区修缮试验,把胡同拆了,就近造一些楼房,让原来的居民再搬进去。这看起来是比较好的方案。

M :我喜欢这个想法,它还保留了原来的胡同的名字,唯一的问题是,你留下了人,维持了原来的邻里关系,但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但因为北京限高,城中心的大栅栏 地区就不能这么干。关于如何把居民留在原地,需要不断试验,二环内现在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东二环边的那个片区的做法几乎是完美的方案,但还不是,因为胡同 消失了。

B :那么夏铸九对台北眷村的改造是怎么样的,你认为那是完美的方案吗?

M :是的,我觉得台北的做法太棒了,那个地方叫宝藏岩。夏铸九在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民主活动家,九十年代,他注意到台湾大学附近因为城市发展的关系要拆除眷 村。他建议说,它们虽然不是古建筑,但是那个地区对中国甚至世界都有历史价值,它本身就是历史,我们需要保留它们。那时候的台北市长同意了。在那里,他们 做到了不仅保护死的文化遗产,也保护活的东西。不过那里和北京不一样,规模很小。

B :很多人说,社会在前进,胡同发挥保护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作用。但你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质疑说,“社会跟城市规划有关系吗?其实不是”。能具体说说吗?

M :那是个真正的问题。你如何对待你的邻里,是因为这个城市的规划吗?还是因为你受的教育,你信的宗教?我们可以说胡同创造了社区和责任感,它也确实有这个 功能,因为它把人们联系起来了。但是胡同里也有很多人互相讨厌,我书里的朱老师就讨厌她的邻居。人们之间如何相处,还是和社会契约和道德有关。

欢迎扫描附图中的二维码,添加上海译文官方微信账号,获取更多好书信息

重松清《你的朋友》书摘(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