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唱破烂人世的卑微灵魂--《老无所依》

(2012-11-26 15:08:01)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

科马克麦卡锡

老无所依

奥斯卡最佳影片原著

都市快报商略

分类: 书评专栏
歌唱破烂人世的卑微灵魂
转自 2012-11-21 都市快报  文:商略
歌唱破烂人世的卑微灵魂--《老无所依》
《老无所依》
科马克·麦卡锡著
曹元勇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8月版
定价:35.00元



   “一个老人不过是卑微之物,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叶芝《航向拜占庭》中的这句诗,恰好可以用来形容《老无所依》中的主角,老警长贝尔。毒贩引发的一 系列暴力血案,让老警长的幻灭感急速增加。科马克·麦卡锡这部小说,摘取这句诗作为题目,也许不只是中意这一句话。
 

  那不是老人的国度。年轻人

  在彼此的怀中;鸟在树上

  ——那将死的一代代——唱着他们的歌。

  (画皮 译)
 

  这是《航向拜占庭》的开头,迅速从“老人”转到“年轻人”,一代代人都会唱歌,唱各自的歌。《老无所依》讲的是三个人的三支歌:

   善良而潦倒的焊工摩斯捡到毒贩枪战后留下的钱箱,生了贪念;无情的杀手齐格追逐着钱箱;老警长贝尔试图保护摩斯,抓获杀手。原本,杀手在江湖,摩斯在市 井,两条平行线,中间是老警长。故事中,市井在跑,江湖在追,警长在跟随,成了一条直线。原本是三支歌,如今成了复调合唱。

   “我欣赏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生活,没什么比在旅途中见到能置人于死地的动物更有趣了。”麦卡锡说。《老无所依》正是这样一部“男人小说”。战争经历是三 个主要角色的相同背景。越南战争中,摩斯是狙击手,齐格是特种兵。这让人想起好莱坞动作片,从《第一滴血》到《生死狙击》。但这部小说是另一个模样,生命 就像一个阴天。

  两个退役军人,相当阴冷。书中说,见过齐格出手的人都死了,这让人想到麦卡锡说过的莫哈韦沙漠的一 种剧毒响尾蛇:“我遇到两个沙漠向导,询问这种蛇的毒性,他们说,我们站在这里就说明我们从没遇到过这种蛇,被它咬过的人全都死了。”警长参加过二战,和 几个战友遭炮击,战友全死了,警长一生都怀着“幸存者内疚”。小说的第一视角就是警长的视角,每节前面都有警长的大段独白。在传统西部片中,他本应成为英 雄,但他人老了,心也许更老。
 

  如果麦卡锡是个作曲家,一定非常喜欢用休止 符。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喜欢让人物停下来。是真的停下来。他不断写这样的话:“他在那儿坐了好长一段时间。”《路》中如此,《骏马》中也是如此。在《老 无所依》中,起初读到这样的句子并没有什么感觉,出现得多了,心里便异样起来。

  比如他写一条狗:“它停下,站住,回头看了看,接着又往前走去。”

  隔了两页,他写摩斯:“他站在那儿,想了想,往地上看了看。”

  然后他写警长:“他站在那儿,眺望着眼前的荒野。”

  写齐格:“他离开卡车,站住,望了望月光下的斜坡。”

   也许是迷茫,也许是犹疑,有时还是暗下决心,有时甚至是从容,有时在思考人生。这是停不下来的人的停顿。杀手齐格在旅馆杀了两个人,还慢吞吞洗了个澡,他 甚至还想过是不是该停手了。而警长迟缓之时,经常会让人翻回到他的那些独白,他朴素地思考着执法的问题、人生的意义,以及死亡。

  书中最大的停顿有两处。

   一是摩斯驱车逃亡中,遇到了一个搭车去加州的女孩,两人的故事——其实是什么故事都没有——麦卡锡用去了不短的篇幅。这个停顿之后,就这样了:杀手齐格追 踪而至,劫持女孩,摩斯心软弃枪,杀手杀了摩斯,摩斯倒下瞬间,击伤杀手。这似乎应该是故事高潮,但麦卡锡放弃了正面描写,而是从别人口中转述。

  第二处是警长拜访埃利斯叔叔,他父亲的老部下。他们回顾了很多事,探讨了生命、奉献和国家责任。这个停顿之后,警长辞职了,他梦见他父亲,举着牛角火种骑马越过他,他相信父亲会在前面一直等他。

  这两处不是人物动作的停顿,而是情节的停顿。它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层次。比如摩斯与女孩的故事,拓展了此前较少着墨的“市井”层面,以及人生迷思,还表现了摩斯对妻子的忠贞。

   警长拜访埃利斯一事更为复杂,既面对残酷现实,又探究人生。警长感叹时代变异,就连学校中孩子的问题,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课堂上随意说话、走廊上胡乱奔 跑、嚼口香糖、抄作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变成了强奸、放火、谋杀、吸毒、自杀。最坏的时代来到了。而他自己呢,就像《航向拜占庭》所说的:“一个老人不 过是卑微之物,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他舔着阴天的锈迹,无能为力。

  叶芝接下去写道:“除非是他那颗灵魂拍手 来歌吟/为人世衣衫的破烂而大声歌唱。”这是埃利斯要说的。他告诉警长几十年前另一个老警长是怎么无缘无故遭到枪杀的。时代一直这么坏,也许并没有变坏 ——也许不值得付出这么大代价当个警察,“但人总是要付出很多”,充当导师的埃利斯说。绝望,但不能在绝望面前彻底停滞。

  麦卡锡在他的末日小说《路》中,面对核爆后难以生存、人类互相猎杀的世界,一对父子还坚持着不作恶的底线,表达的也是这种绝望中的一点念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