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北京新书发布会速记(三)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质数的孤独意大利新书发布乔尔达诺斯特雷加文化 |
分类: 相关新闻 |
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北京新书发布会速记(三)
时间:2011年3月5日18:00
地点:北京意大利使馆文化处
嘉宾:作者保罗·乔尔达诺、译者文铮、张悦然
读者提问:意大利跟中国有非常相似的家庭传统和结构,小说当中主人公马蒂亚和爱丽丝的悲剧,很多情况下也来自于家庭内部的习惯或者影响。在您看来,来自家庭的力量是否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保罗·乔尔达诺:我本人还没有当父亲,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非常困难,甚至显得有些蛮横。能够做的是尽量降低孩子的痛苦或者不适感。从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的角度来回答的话,当这个家庭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只是两个人的时候,你要把夫妻两个人关系处理好,要付出很大的想象力,很多问题解决的时候,绝对不会在喜剧或者广告上简简单单的解决两个人出现的问题,更不用说当这个家庭里面有了第三个成员、第四个成员、第五个成员的时候,这个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加1加2,可能变成2的倍数,甚至更多,会变得非常复杂,现在想都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再提建议了。
读者提问:《质数的孤独》非常有趣,我也是理工科的学生,我觉得把质数引入到人生孤独的解读是很浪漫的事情。你是学粒子物理的,你这样一个故事是在实验室突然想到的吗?我想知道你创作的动机跟背景。刚刚听到你说人的孤独,培养出一种分别心,感到自己的独自跟特别。你觉得会不会有一种回归的可能性?回到一种跟四周没有分别的圆满的状态,你会相信这个吗?
保罗·乔尔达诺:小说里面所提到的这种质数的比喻,最初的时候作为一个粒子物理学家想的是另外一个题目,我本来不想用质数作为主题比喻,而是想用粒子物理里面的一种特定的粒子,这种粒子有一个特性,即使相隔的距离非常远,甚至无限远的距离,它们仍然能够在相近的粒子间产生交流通讯。换句话说,在很远的一个粒子身上发生任何事情,无限远端的另外一个粒子马上可以感受到。我原来小说当中想以这种特定的粒子来表达主人公的这种孪生的情感,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另外一个人也可以感受到。后来为什么没有在小说中把主人公描写成研究粒子物理的呢?因为如果这样写的话,马上周边的人就会说那个人就是我。所以我把这个人写成研究数学的人,即使这样做了,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主人公就是我。你提出的第二问题,是否进入到原始的反孤独的状态,我并不希望进入到那种状态,那种状态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我非常享受自然,享受自己孤独的这种感觉。我有时候非常喜欢去散步,跟自然界交往也是孤独的一种形式。我在面对很多人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点焦虑。
读者提问: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我看了电影以后非常震撼。作为一个老人,我对孤独的看法跟诸位不同,我觉得这是人性的自然,你是否这样认为的?
保罗·乔尔达诺:的确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无法抹煞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当然小说当中所描述的孤独确实有点极端化,这种极端化已经变成主人公背负在身上的枷锁,多少带有病态的部分。但是不管怎么说,孤独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电影总体上跟小说保持一致,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首先从叙事结构上,电影中是平行叙事的方法,而且里面有一些倒叙的引入。而在小说叙事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一种线性的排列。第二点差别,从给人的感觉上,就美学的感受上,电影显得比较动态、喧闹,充满了色彩。而小说显得比较平淡,如果用色彩去描述的话,更像白色的空间,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充。但是我非常高兴的是这两者都能够自己独立的作品表现出来。
记者提问:我的两个问题都是从这本书上来。扉页上写了“献给……我答应过你要保持沉默。”这段话有什么故事可以说吗?这个人是谁?如果你答应他保持沉默,为什么又要写出来?
保罗·乔尔达诺:因为要保持沉默,所以不回答。
记者提问:这本书的页码以质数排列,能不能告诉我这本书实际上是多少页?
保罗·乔尔达诺:读者在买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被这本书吓住,大概1800多页。只有中文版才是质数排列的,所以要祝贺出版社以及编辑有这么一个天才的想法,用质数给书编页。
读者提问:请问文铮老师,在翻译过程当中,从语言上遇到哪些主要问题?
文铮:没有任何问题。从语言角度来看,在这本书之前我翻译的更多的是历史书籍或者二三百年以前的书,我觉得翻这本书是我一个休息的过程,也是享受自我孤独的一个过程。
读者提问:很有幸读过中文版,看到爱丽丝和马蒂亚在一起的时候,那一刻特别美好,但是看到后来越来越不美好。你是不是想让他们两个在一起,还是说让他们两个质数孤单去吧,你在创作的时候有这种矛盾吗?还有一个问题,你是一个质数吗?
保罗·乔尔达诺:就个人感受来讲,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浪漫型的,我本人更喜欢好莱坞式的这种浪漫喜剧的每个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如果没有好的结局,至少让人想象是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也是一个诚实的人,应该忠实于小说当中的人物,特别是忠实于故事当中情节的发展,而且在这个小说当中描述的就是人物当时真实的感受和真实发生的事情,面对这种孤独,不相信会有一个真正解决的办法。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正是小说出版之后才使我真正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者本质的东西,特别是超越了我原来写小说当中无法超越的东西,而且非常美好的是我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不断产生互动和交叉,给我带来很多独一无二的感受。
读者提问:你觉得爱丽丝和马蒂亚可以在一起吗?
保罗·乔尔达诺:那要重新再写一遍小说。在小说出版之后,我认识了一个人,而这个人给我带来了爱情,使我产生了新的感受。
读者提问:第一个问题,我想问作者平常都思考什么问题?第二个问题请问文铮老师,文学的翻译非常难以把握,怎么把原文的基调和译者的基调平衡在一个水平上?
保罗·乔尔达诺:我们今天大部分人都没有读过小说,所以很多问题都是围绕小说的题目孤独。但是我自己在生活当中有很多更有趣的事情,并不是总想着孤独。比如现在我一点不感到孤独。
文铮:翻译一本书的话,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读书,然后再读,不要匆匆下笔。比如翻译这本小说的时候我通读了两遍小说,花一个月的时间通读两遍。尽我所能找到一切我能找到的关于作家,关于作品的,不管是网上的还是报纸上,还是出版物上的所有信息来了解。著名的作家钱钟书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品你觉得非常好的话,你没有必要认识到作者,就像你吃到一个鸡蛋非常好吃,你没有必要去认识那个母鸡。但是作为译者来讲,是有必要认识那个母鸡的。谢谢。
李莎: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意大利文化处的活动。
(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北京新书发布会现场速记稿完结,明日开始发布何伟《寻路中国》北京读者见面会现场速记稿)
(说明:全部文字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如有文字差错,还请见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