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卡斯特罗:对传统体裁说“不”!

(2011-04-01 16:10:59)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卡斯特罗

上海舞

文学报

傅小平

当代

澳大利亚小说

分类: 相关新闻

卡斯特罗:对传统体裁说“不”!
中文版长篇新作《上海舞》讲述家族传奇

转自11.03.10 文学报 文:傅小平
卡斯特罗:对传统体裁说“不”!


  相比基尼利的落拓不羁,此次现身沪上的另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更显一种学者的内敛气质。他的中文版新书《上海舞》,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叙述者的名字叫安东尼奥·卡斯特罗,在澳大利亚生活了40年后,决定经由出生之地香港来到上海,他把一切都抛到后面,包括婚姻。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代又一代,鸦片、小妾、无言的母亲、说谎者、传教士、赌徒,所有这些带有强烈中国印象的元素都给冲洗到小说奇妙的岸上。
  事实上,这不是卡斯特罗第一次在作品中写到中国。他的长篇处女作《候鸟》以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中国掘金者为主要描写对象,第四部长篇书名就叫《追踪中国》。这关乎他的家族记忆和成长经历。他父亲是葡萄牙人,1920年出生在上海,后迁往香港,而他是在香港出生,在那儿生活了十年。“而且我还经常去那儿,曾经在香港大学做过访问作家。我对香港和澳门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非常感兴趣。我从小就听父亲讲述他在上海的生活经历,母亲的亲戚全都来自广东一个乡村,因此虽然我不是中国文化研究专家,却对中国的事充满了好奇。”
  尽管《上海舞》写的是上海,卡斯特罗却并不曾有在上海长期生活的经历。“在创作前,我在上海待过短短几天时间,在当年的法租界流连忘返。”他更多是从父辈口中得知上海的故事,还从穆时英、施蛰存、鲁迅、戴望舒等中国作家的笔下,捕捉到了对上海的印象。而在创作技巧上,卡斯特罗坦言,让他最受影响的却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我非常欣赏他的《马桥词典》,《上海舞》就借鉴了《马桥词典》的写作方式。”

 

卡斯特罗:对传统体裁说“不”!

《上海舞》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54316/

作者:[澳大利亚]布赖恩·卡斯特罗

译者:王光林、邹囡囡

ISBN:978-7-5327-5186-0/I.2958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字数:261千

开本:特32开

页数:420

装帧:平装

定价:35.00元


  就像小说描述的并不确切的上海印象,倘使把这本书看成卡斯特罗的自传,将是一种误读。在小说中,即使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众多照片———除了封面的照片使人联想到其家庭历史,里面穿插的旧上海地图、照片、月历,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再现,相反,它是为了消除自我,打破权威而刻意安排的。随着小说的进展,家族中的各个成员开始跟照片中的人吻合起来,而站在鼓后面的那个人显然就是叙述者的父亲。然而卡斯特罗明确地表示,即便是那个族谱也是假的,不能当真。
  在卡斯特罗看来,这并非是故弄虚玄,而是从某种程度上对应着他对自传的看法。他引用保罗·德曼的见解表示,与悲剧或史诗或抒情诗相比,自传看上去总是名声不好,或给人一种自我表现或自我放纵的感觉。研究自传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如历史和分类问题。“无论你写什么,你都会在作品里打下你的个性和经历的烙印,你无法控制。所有的创作都是自传。因此,在德曼的眼里,自传不是一种体裁,而是一种阅读方式,它出现在所有的文本中。”
  因此,卡斯特罗习惯在小说中将各种事实、虚构、神话、记忆编织在一起,藉此来逃脱体裁的观念。“写作必须从标签或固定的观念和业已接受的观点的囚禁中解放出来。这是自由思考现代世界的惟一之路。”他的小说都会给人自传的感觉。但在他并不是为了趋近真实的一种努力,恰恰相反,“自传的成分指引着方向,因为这是最直接的逾越形式……”
  超越体裁的另一种表达,就是在小说故事中穿插各种不同的文学理论及代表人物。在《候鸟》中,法国著名文论家罗兰·巴特短暂露面。当时,小说的主人公西默斯·欧阳乘火车去伦敦,途中遇见一个法国人,自称为罗兰·巴特。罗兰·巴特神情抑郁地看着窗外,说他乘错车厢了,然后匆匆下车;同样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大师路易·斯特劳斯及其代表作《结构主义人类学》则出现在《波莫罗伊》里,德国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成为其小说《追踪中国》中两个主人公的阅读对象,弗洛伊德及其“狼人”故事则成为小说《双狼》的基本来源。如此创新之举,看似为了增强小说的思辨力,其实是卡斯特罗打破传统,建立自己话语权力的一种尝试。卡斯特罗表示,他对文学理论的兴趣不妨理解为他不想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听任别人的言说,而是找机会再现自己。
  毫无疑问,理论的过多介入,会对小说的可读性构成挑战。这在卡斯特罗不成问题。因为,他对如何畅销从来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只是写作本身。他写作不是为了治疗,也不是为了后代,甚至也不是为了读者。“我的小说,或许只是被高校里的文学研究者等少部分人接受和阅读,这符合我的意愿,因为我不愿写那种能被普通读者一眼就能明白的小说。恰恰相反,我会在小说里隐藏很多东西,让跟我同时代或者是以后的少数读者去寻觅和发现。”

  
相关链接
  国内读者对澳大利亚当代文学的认知,基本局限于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或是类似《荆棘鸟》这样的通俗小说。事实上,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和版图正在日益扩大。比如,澳大利亚中年作家彼得·凯里就曾凭借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凯利帮真史》两夺英语布克奖。此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当代澳大利亚小说译丛”,收入了包括托马斯·基尼利的《三呼圣灵》、布赖恩·卡斯特罗的《上海舞》等在内共十位作家的十部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获过澳大利亚最大的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它们基本上代表了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的不同流派、主题、题材和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