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解密(一)
李若庸(国立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本文为台版导读

狼厅(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60193/)
英国历史最精彩篇章
一个天生是赢家的无名小卒
以生命为赌注游走于残忍无情的宫廷竞技场
作者:[英]希拉里·曼特尔
译者:刘国枝等
ISBN:978-7-5327-5196-9/I.2965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字数:656千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定价:38元
如果要读者票选一位印象最为深刻的英国国王,那么都铎君主大概抡元无疑了:从结束「玫瑰战争」的亨利七世、娶了六次妻子的亨利八世、化身「乞丐王子」的爱德华六世、登基九日便踏上行刑台的珍.格雷,到「血腥留名」的玛丽一世,以及「永远的处女」依莉莎白一世,都铎君王人人有段让人传诵不已的缠绵故事。如果再加上伦敦塔内无数的斧下亡魂、汉普顿宫出没的传闻鬼魅,以及沉冤爱尔兰外海的西班牙无敌舰队,都铎王朝的魅力谁人能挡?
都铎时代令人低回不已的魅力还不止于此:伦敦剧场的喧哗,宗教改革的混乱与封建时代的落幕,及议会政治的催生相互呼应。这是一个打败海上第一强权的「辉煌时代」,却也埋下了「清教徒革命」的导火线。套一句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老调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狼厅》的主人公汤玛斯.克伦威尔便是在这个充满机会,却也危机四伏的年代活跃着。
从欧文·都铎谈起
阅读都铎王朝的历史得从欧文.都铎谈起。这位都铎家首位晋升青史的年轻人出身威尔斯的仕绅家庭(意谓着他连「英格兰人士」都攀不上)。他本是没没无名之辈,进入亨利五世遗孀凯瑟琳王后的家宅服务后,发挥其家族特有的「大胆无畏」精神,积极追求主母,最后竟赢得凯瑟琳的青睐,两人结为连理。欧文的冒进引来朝野哗然,他曾两度下狱,却都机警脱逃。他与凯瑟琳生下三子三女,次子艾德蒙便是亨利七世的父亲。
欧文的崛起具有双重意义:他除了展现都铎家无视规范的特殊企图心,也造就了该家族的历史能见度。欧文与凯瑟琳的子女成为亨利六世(亨利五世独子)仅有的世间手足。亨利六世对于同母兄弟相当友爱,艾德蒙与贾斯伯.都铎因此加官授爵,出入宫廷。
「双色玫瑰」的宿命?
《狼厅》的场景设置在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八世时代。亨利八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娶了六任妻子,并且为了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解除婚约」(亨利宣称他们的婚姻无效,因为凯瑟琳本是亨利七世为其长子亚瑟聘下的太子妃),发动了改变英国历史轨迹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的「频繁换妻」在西洋史上确实无人能出其右(不过比较东方,乃至中国的皇帝,他仍瞠乎其后)。这一切固然归功于亨利本人「倜傥风流」、「喜新厌旧」的人格特质,但追求一位「合法男嗣」却也是亨利王朝君民挥之不去的共同焦虑。
都铎王朝建立在三十年「玫瑰战争」的动乱基础上。出身「红玫瑰」家族的亨利六世国王因为幼主即位,引来「白玫瑰」家族的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四世)的觊觎,「玫瑰战争」于是爆发。这场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战争将所有流着点滴王室血统的成员都卷进来,亨利.都铎(后来的亨利七世)也不例外。
亨利七世身上流着的英格兰王室的血液相当「稀薄」。他的父亲承袭自欧文,完全没有王位继承的正当性。他的王室血统来自于母亲博福德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博福德家最早可追溯到爱德华三世的血统,不过该家族从来只是王室的旁支,而亨利七世的旁支血统还是来自继承传统薄弱的「女性」——母亲。
长期的战争也让英格兰社会充斥着暴戾之气,王位更迭频仍,以武力竞逐渐成为常态。如何让英格兰人民体认「都铎王朝不是另一波的王位竞赛?」这是亨利七世最重要的功课。为了宣示内战结束,家族和解,「红玫瑰」的亨利遂迎娶「白玫瑰」的伊莉莎白(Elizabeth
of York)为后,创造出「红白相间」的「都铎玫瑰」(Tudor
Rose)。亨利八世与其长兄亚瑟便是这「红」、「白」玫瑰结合的具体成果。亨利七世的用心良苦,彰显的是都铎王朝建立的背后艰辛。
「为什么要儿子?」「女孩不行吗?」这是「双色玫瑰」家族的另一番宿命。女男平等不存在于都铎时代的英格兰。而之前的「女主统治」经验极为失败:亨利一世之女玛蒂达女王(Queen
Matilda)引得英格兰最后走向分裂内战。所有的都铎人都相信,唯有「合法『男』嗣」才能确保都铎王朝,乃至英格兰王国的长治久安。
「公主童话」的破灭
亨利七世为了确保都铎王朝的稳固,费尽心思为长子亚瑟聘来西班牙公主为妻。凯瑟琳在十五岁时来到英格兰与亚瑟完婚,但婚后不到五个月,亚瑟就因急病去世。亨利七世眼看好不容易建立的盟约关系就要瓦解,遂提出把凯瑟琳「改配」次子亨利(即后来的亨利八世)的建议。
「兄嫂改嫁小叔」,这在以联姻为结盟手段的年代并非匪夷所思,然而其中有「技术问题」需要克服。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凯瑟琳为亨利「兄嫂」的身分。英格兰方面主张:凯瑟琳虽然与亚瑟王子举行过婚礼,但两人未有「夫妻之实」,不算真正的夫妻。西班牙方面则透过教廷颁布赦令,宣告凯瑟琳与亚瑟的婚姻无效,来为新的婚约背书。
亨利八世与凯瑟琳初时相当恩爱,两人可谓「公主童话」的真人版。亨利「王子」英俊、活跃、聪明、优雅,而且才华洋溢。他能说法文、西班牙文与拉丁文,撰写过神学论着,还精通乐器(能弹大键琴与风琴)与作曲(曾写过两首五部的弥撒曲、许多乐器曲、合唱曲,以及一首圣歌!);他能骑、能射,擅长当时最风行的网球运动。曾有外国使节望着亨利,留下这样的喟叹:「看他打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他白晰的肌肤,透过上等布料做成的衬衫,闪耀着。」而凯瑟琳「公主」也不徨多让:她端庄美丽、才德兼备,并且是当世第一显赫的西班牙王国的公主。两人的婚姻乃佳话一段。
然而,当「如何获得男嗣」成为亨利八世最关心的课题后,「公主童话」便开始变调。凯瑟琳婚后曾多次怀孕,但最后只有玛丽公主一女存活(即后来的玛丽一世)。两人的感情在1520年代生变:年过三十五岁的凯瑟琳逐渐对亨利失去了吸引力,而一直未有男嗣也令亨利焦虑不已。尤有甚者,西班牙与英格兰的关系在此时陷入低潮。是以,亨利八世逐渐有了离婚的想法。
「如何摆脱这段令人『动弹不得』的婚姻?」亨利八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想起了凯瑟琳本是他兄嫂的陈年往事(当时他们已结缡近二十年!)。他找出《圣经》中的经文:「若有人娶了兄嫂,就是犯了不洁之罪,侮辱了弟兄,日后将无子嗣。」亨利以此来论证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未获上帝的认可,是违反律法的关系;两人生下的子嗣不断夭亡,便是最好的证明。
亨利八世要争取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在执行上有其困难,因为他们的婚约曾得到教廷的背书。「婚姻诉讼」的最终判决掌握在罗马教廷手中,如果教宗判定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则无异自掌嘴巴,因为替此项婚约背书的特赦诏书正是由罗马教宗手中发出。教会法上的纠葛,让亨利八世的感情与婚姻问题终于发展成为宗教议题:亨利八世唯有避过罗马教廷,才能摆脱他已感乏味的婚姻;而避开教廷的唯一途径,便是循着马丁.路德的步伐,脱离天主教会。「王子公主童话」的破灭,最终造就了后世纠葛不断的「英格兰宗教改革」。
(待续)
李若雍:国立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专业是英国近古史、欧洲宗教改革。
著有《英国都铎朝巡回剧团的赞助及其宣传功能,1530-1580》(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论文,2000)、《从托马斯·沃尔西的浮沉看辈史上新旧交替的特质》(国立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95。),还曾写过许多书评、书序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