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幻象中追逐欲念的少女--《梦侦探》

(2010-09-13 13:57:33)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筒井康隆

梦侦探

豆瓣

兔子等着瞧

今敏

红辣椒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在幻象中追逐欲念的少女
转自豆瓣: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654427/  文:兔子等着瞧

在幻象中追逐欲念的少女--《梦侦探》


  PAPURIKA,这是《梦侦探》原作的标题。与适合轻声慢吐的lo-li-ta不同,PA-PU-RI-KA这四个音节充满力量和爆炸感,非要大声喊出来不可。这也正是帕布莉卡——梦侦探这个人物的形象:野性、直率、勇敢、热情似火的正义不良少女一枚。
  帕布莉卡是精神医师千叶敦子在梦中的自身形象,说是另一重人格也不为过,其实我们最后会认为,倒不如说敦子是帕布莉卡的另一重人格更为合理。她通过宅男胖子天才时田浩作开发的仪器,出现在别人的梦中,开始是为了精神病的治疗,后来带领时田和两个中年有成大叔能势和粉川(其实这两个算作一个人也无不可),从梦境追到现实,对抗企图控制和利用仪器的反派。
  这个正义不良少女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日本时尚杂志《Maire Claire》的连载中,其设计肯定会存有迎合女性读者的考量。虽然按照女性主义者的说法,这简直是为男人而设计的女性。但是在一个男权意识浓厚的社会中,也应该说是很多女性所喜欢的形象吧。毕竟,帕布莉卡只出现在梦中,是一个不属于现实,因而也不受现实拘束和控制的人。单就这一点,已经是很多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所共有的梦想。
  正是梦想,驱动着我们的生命,让人类一步步前进。翻过高山的梦想让人类走遍地球,跨越大海的梦想让世界成为一体,飞上头顶天空的梦想让月球不再遥远;超人象征力量和正义,蝙蝠侠象征对罪恶的仇恨,蜘蛛人则体现每个人自身的信心。同样的,《梦侦探》中的人们也代表了一些梦想。时田向往自由思考,敦子向往承担责任,能势向往挽回过去,而乾精则向往创造新的秩序;还有更隐秘更深层的欲望,对帕布莉卡的官能肉欲,接近心中恐惧之物的念头,对自己所不能之事的爱恨,对无所不能的渴望,乃至对超越生与死的乞求。
  有这些欲望在书中出现,会显得人物不那么卡通,让本来面具化的形象设计变得立体,能够衍生出一些别的侧面。但这一点,在刚刚辞世的今敏老师的动画电影《盗梦侦探》中,却又有一番不同的设计。的确,提到梦侦探,不能绕过今敏的电影。不单因为《盗梦侦探》的获奖让世界知道了这部作品,更因为今敏在把握作品核心的基础上,从影像媒介的特点出发进行新的诠释。尤其是其中老式动画的段落和穿插于电影中的段落,将影像本身的历史信息带入到人物中去,从而使卡通化变成了表现人物内心的手段,可谓奇正相辅的妙手。在电影中,欲望的体现受到尺度和篇幅的限制有所回避,更着重在回到过去和创造未来的两重终极欲望上。粉川(电影中彻底将能势和粉川结合起来,我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对童年的记忆经过自己的掩饰,浑然不觉影响着自己人生的关键之处。经过帕布莉卡的帮助,才回忆起并真正去面对自己过去的遗憾和梦想。冰室虽然从来就没有正面出场,但是他的梦境却显示出他只是一个成年身体中的儿童,而他死后所留下的仇恨则推开了现实世界崩坏的大门。而乾精虽然是制造了一切祸乱的罪魁祸首,他的欲望和梦境却是交织着毁灭与创造,一边要抹杀所有他意志之外的想法,一边还试图创造自己心目中的世界。虽然这丢失了原作中某些更微妙的内容,但也可以说是抓住了原作中关于欲望这一主题的核心。
  欲之中,最大最本原的莫过于生之欲和死之欲。人类对时间无奈,因此有生之欲,希望能永葆青春;人类对空间无奈,因此有死之欲,逃离物质世界的限制和侵犯。梦境既来自生之欲,也来自死之欲。梦中的世界万物皆有生命,组成永不停歇的疯乐大游行;梦中的世界万事尽可重来,限制桎梏我们自由意志的肉体和物质全都要破坏。
  提到电影,另一部不能不提的片子,就是诺兰刚刚上映的2010最大片《盗梦空间》。诺小神的片子的主题更在梦本身的特质,体现梦的构成和破坏,基本不去讨论梦之外的话题。通过对“你是否还在梦中?”这一问题的追问,诺兰展现着电影手段所能实现的视觉幻象。但我关注的是,《盗梦空间》中通过改变生理状态的Kick退出梦境的方式与《梦侦探》中退出梦境方式的差异。
  《梦侦探》中退出梦境的方法,是通过呼唤名字、逻辑思考或者触发羞耻感。这种方法造成的效果是,强化了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在梦境中,能值与所指的关系极其不稳定,除了自己是自己,所有的姓名、物品、文字都不是他们看起来的意思。这一点从大脑的角度分析,可以简单说是难以处理符号系统的旧皮层无法构建正确的世界。而在本书中,一旦被反复追问身份、面对羞耻的事情甚至进行清晰地思考就可能会醒来。因为这些行为触发了负责处理符号的新皮层的运作,往往会导致梦的结束(其实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在梦中思考的,这一点倒是在《盗梦空间》中体现了出来,当然这里不是严谨的心理学介绍,所以包括这一点在内的一些心理学问题我就不再深究,后文也继续以此为前提论证下去)。当我们把社会和符号系统联系起来,把社会的构造本身从符号系统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名字、逻辑、道德等等形式就是为了确定每个个体的位置和关系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为了大量意识个体的沟通和交流,符号系统本身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试想一个大一统的意识,她不需要任何交流和沟通,他靠本能就可以控制所有的资源。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梦侦探》中的梦是反社会的,是个体意识对自我创造和实现的终极追求。梦境的退出,其实就是社会在通过符号系统提醒每一个人:你不能这么做。也正是因为如此,作品中几乎所有人对梦境的向往和欲望,才能成为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内心原力——因为这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而共鸣则是取得读者认同的无上法门。无论是牺牲在梦中的悲剧人物还是打败大魔王的喜剧主人公,他们都非常向往梦中的世界,对那个现实世界存在某些无法言语的不满。这种不满无法表达,因为其本身就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与其说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不如说是对人类生理机能之上的智能表示不满,或者换个名词,对控制我们的迷米(meme)表示不满。如果将意识的演进绝对化,迷米可以视作是意识演化中的基因(gene)。它的传递、碰撞、组合、变异形成了人类现今整个精神世界,它们和基因一起决定了人类的现在。而未来,似乎更属于它们而不是基因。从这个角度观察《梦侦探》的世界,所谓现实中的“我们”只是一群被演化出的符号系统所控制的傀儡。
  正所谓“生死去来 棚头傀儡 一线断时 落落磊磊”。当梦境走出大脑,进入现实之后,这条维系的线被切断,傀儡们便层层磊磊落落了一地。
  筒井康隆后半段的狂欢剧情中释放了大量的梦中魔怪,摧毁建筑、制造恐慌、杀伤人类,乾精带来了地狱之王巴尔、九头蛇海德拉、阿蒙、格里芬、阿斯莫德,还有冰室制造的人偶和佛陀,总之是远比动画中那看似无害的玩偶大游行要血腥可怕的多,如果说玩偶让人疯癫的话,那么神魔乱舞大开杀戒的景象真的出现在眼前,恐怕会让人崩溃吧?
  总之,筒井康隆用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形式表达着对现实确定性界限的嘲笑。谁说梦境就是现实的反照?现实根本就是梦境的压抑和无害化处理才对!
  在这里,筒井不再隐藏于符号和理论的背后,而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梦也是可怕而残忍的,虽然梦想中存在美好的愿望,但是如果梦想全部变为现实,这个世界将会成为所有人的地狱。没有人能够幸免,冰室死于别人之手,乾精死于自己的枯竭,即使是帕布莉卡,在别人的欲望实现之后,也只能宣布她的死亡。所谓活在心中什么的,只是梦中的梦罢了。
  但是世界总是会欺骗我们的眼睛,无论虚构的还是现实的。相信了一种说法,最重要的不是立刻身体力行,而是反过来看看,是不是还有另一种言之成理的说法。
  换一个角度,书中无论是梦境投射现实,还是现实制造梦境,还是存在某些确定的界限。梦境终归与现实不同,即使现实被梦境所摧毁,但梦境仍然只是一个被控制的对象,被人类的欲望所控制,可以被结束,可以被重新召回,甚至能用之改变现实世界。而书中的现实世界,则始终是不可逆转不可结束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最后玖珂将一切复原这一幕,不过是念头一转,睁开眼刚才的一切就都没有发生。虽然这里作者处理的有些潦草唐突,但如果要说成是一个梦的终结,却也与梦境结束的过程类似,只是一个哆嗦的事情而已。
  如果这样看来,梦又只是一个工具,现实才是要面对的。人类终归到底,是无法区分自己的肉身和精神的生物。
  或许这个意思才是筒井想说的?
  作为文本解析,揣测作者的意图是最末等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文本中隐藏的矛盾,从而开辟出一种新的可能。正如同出行最大的乐趣既不是走大路,也不是爬野山,而是拨开树丛,发现真的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
  在第7章末尾时,时田浩作对记者所代表的普通人的疑问,表现出厌烦和粗暴。“啊呀,够了吧。果然不管说多少回都理解不了啊……”而普通人面对握有知识之权力的人的抱怨,只好失望地沉默下来。
  这个段落自然首先是对人物的塑造,体现时田简单直白的性格。但反过来从传递信息的角度,却非常巧合地对应了本书的某种态度。要说明这种态度,就要看完整本书,到最后一章,被很多人所诟病或者说过分解读的一章。在本章中,之前从来没有站在作者叙述镜头焦点的两个人:Radio Club的老板阵内和侍者玖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正面出场。此时舞台上已经全部清场,只有他们两人在聚光灯下。他们所说的话和心中所想,只有区区六句。
  去解读这六句话就会陷入作者的陷阱,因为这里不存在任何确实的假设。唯一确定的是,文本已经制造了足够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就好像拒绝回答的时田,既然无论怎么说你们都不会理解,那么索性我就不说了,或者给你们一个乱七八糟的答案吧。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会对之前所有的推演都打上一个问号。因为如果我们后退一步,从玖珂/阵内(如果他们只是一个人的两面)之梦的角度去理解故事,那就会完全无法区分所谓的现实和梦境,彻底走上过度解读的不归之路。
  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问过这个问题,很遗憾他没看过《梦侦探》)
  我的建议很简单:听从你自己的欲望,用你自己的理智思考。
  无论筒井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在其中得到的,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投射的影像。这一点书中的敦子、粉川、乾精、小山内都在反复告诉我们,你在梦中得到的,始终是你自己,而不可能成为别人。我们应当寻找的,不是别人的想法和意图,而是我们自己究竟是谁。这个答案无论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一样的,都是能够让我们坚定前行的。既然如此,那何必在乎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呢?重要的只是往前走,跟着帕布莉卡的脚步。
  P.S.我想今敏老师直到最后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毕竟电影的结尾是另一次新生活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