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塌的何止是……--《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标签:
译文出版社译文好书戴维·洛奇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走走生活周刊文化 |
分类: 书评专栏 |
倒塌的何止是……
转自100601 生活周刊 文/走走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作者:戴维·洛奇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只要你有兴趣翻一翻这本《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你就会发现,身兼作家、大学教授和文学批评家的戴维·洛奇,既写了前言,又写了后记,非常尽责,把所有书评人该干的活大包大揽。因此,就本书而言,一个书评人大可以游手好闲,想到什么,说点什么。
作者认为这本书有两大主题,一是涉及罗马天主教关于节育的教义,“我们深信必须严格遵守教廷禁止采用各种人工手段避孕的官方指令”,也就是说,倒塌的与其说是大英博物馆,不如说是书中年轻的天主教徒夫妇的美好性生活。为了不再拥有第四第五第N个孩子,他们只能尝试不太靠谱的安全期避孕法,最好的避孕法当然就是不过性生活。因此我们看到笨手笨脚的亚当·爱坡比,憋了六个月不同房,导致精神压力节节攀升。看来人类有关信仰的历史就是痛苦的历史。信仰的建造、完善都是以庞大的小人物们的付出为代价的。信仰可能带来谦逊的形式,良好社会的模式,但也可能是彻底压抑的。不过作者可没有沉溺于这种个人欲望的痛苦,于是引出了这本书的第二主题:
小说的每一个情节都通过戏仿、拼贴或暗示来呼应主人公正在研究的那些现代小说家的作品。作者考虑到每个人文学素养的差异,贴心地一一道来,十段戏仿或者拼贴,分别模仿了谁谁谁。于是痛苦的个人避孕史变成了对厚重的文学传统的致敬式书写,这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一切都可依赖现成文本,这种书写是一种向作者的外部辐散开的书写,事实上,戴维·洛奇完全可以走得更远一些,比如伪造出许多实际并不存在的经典文本,对伪造本身再进行戏仿,真真假假,真伪不明。(这种写作手法近来通过一种注释文本的表现方式颇为流行)在我看来,作者的有趣之处不在于他都戏仿了谁的哪一部作品,而在于他的“反隐藏”。
和很多中国作家并不愿意真正坦承自己的师承相反(即使他们告诉你他们喜欢谁的作品,受谁的影响最大,他们的文本往往呈现出另一个经典文本的风格),戴维·洛奇用一种公平、随意取用的方式模糊、或者说融和了那些风格。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用这种戏仿、拼贴、小说的方式写就一本文学史教材呢?文学史不就是为了显现那些隐藏在远方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改变人们文学观念的那些作品,那些施加影响、价值、意义的作者吗?
重新发现,让那些经典文本在一个新的载体里再次被阅读,使阅读本身成为书写,使作者变成读者、评论家,这也许就是戴维·洛奇在这本小说里干的事。
所以,倒塌的或许还有作家们习惯夸耀的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也许很多作家只是把前人的书写据为己有,事实上,只要你读过很多书,你想获得乐趣本身,你就可以把你旧的阅读变成新的写作。
或许,阅读就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