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一个作者符号都很强--《密涅瓦火柴盒》

(2010-01-13 14:13:11)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密涅瓦火柴盒

埃科

北京晚报

孙小宁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每一个作者符号都很强

转自:10.01.11北京晚报 作者:孙小宁

每一个作者符号都很强--《密涅瓦火柴盒》

    这年头,普通读者与知识界对外国作家的信任普遍高于对中国作家,就连德国人顾彬说中国文学是垃圾,在中国,应和他的声音也比反对的来得强势。2010年的图书订货会,这样的局面恐怕也会延续,不得不说,这些引进外国文学作品,每一个作家符号都很强。  

    看埃科怎么做公共知识分子? 

    一本埃科的随笔集,竟然引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话题。这让埃科的另一本书《玫瑰的名字》的翻译者沈萼梅女士大感意外。她翻译的埃科名作《玫瑰的名字》虽然也快出来了,可她说,翻译埃科,可真把她难坏了——宗教、符号学、政治、历史……埃科的小说无所不包,就是有台湾译本在前,也会发现译者有畏难漏译与错译之地。好在,她还有许多意大利学者朋友,还有一本来自意大利版的注释本可供参考。看起来翻译埃科,非她这样的老将出马才行,但是,《密涅瓦火柴盒》的译者李婧敬,可是年轻得很——也就三十出头吧。听她讲埃科,似乎没有那么高不可攀,至少翻译遇上问题,发过去的邮件是有问必回的。 

    《密涅瓦火柴盒》是意大利作家埃科1985年开始在《快报》周刊撰写的专栏文章的结集,这个专栏的第一本结集《带着鲑鱼去旅行》,早已在中文世界流行。而这本结集,则是译者李婧敬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过来。密涅瓦的本意是一个火柴盒的牌子。135篇专栏文字,有对国际时事的评论,社会现象的评说,有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与想象。 

    对于现实社会,埃科从来都没有回避什么,他所涉及的话题包括:拉什迪的流亡,死刑的电视直播,知识分子的读书问题,媒体问题……学者崔卫平称它此时来到中国,可谓恰逢其时。“他以前的作品已经建立起读者对他的信任,所以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发言,非常有说服力。”“埃科为我们提供了看事情的另一维度。我很想把这本书送到中国每一位作家的书桌上,提醒他们,一个作家,是否写完小说就完了,还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一个人跳出自己专业来对公共问题发言,一方面需要判断力,当然也有压力,但还有一点,是担当的问题。” 

    “埃科的这本书证明了有多面的埃科的存在。”到底有几个埃科?学者止庵回忆自己对埃科的阅读史,早期译本的《玫瑰之名》与《傅科摆》等,当时埃科留给他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确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也是和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在一路的作家。他们都善于无中生有,但他的“无中生有”又与卡尔维诺有所区别——埃科的想象都是从阅读而来。他读很多书,并且从书里创造另一本书。止庵认为,这对作家而言,是一条最难走的路。后来读到埃科的《阐释与过度阐释》,又折服于他还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家。现在,这本《密涅瓦火柴盒》又一次证明,还有一个埃科,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在对社会发言。“埃科的不凡之处在于,他会讨论很多社会话题,什么都能议论,什么又都能说得好。究其根源,是因为他的发言,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代表一个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价值观,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他们的人文传统,他只是把它公众化。而这个深厚的根基,是中国当下一些公共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 

    关于埃科,今年还有数种图书出版。上海译文社表示他们已经签下了埃科的重要作品《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而广西师范大学则推出了和他有关的《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和埃科对话的卡里埃尔是法国电影泰斗;《大鼻子情圣》、《布拉格之恋》、《戈雅之灵》等经典电影剧本的创作者,西班牙电影大师布努埃尔最青睐的编剧。 

    共同之处是两位对话者嗜书如命,同是古书珍本爱好者,对书籍代表的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书籍在当下的变局和处境也有洞烛幽微的观察。书究竟是什么?网络时代书的幸与不幸?书是否忠实反映人类天才的创造?书凭什么可以经世流传?书太多了怎么办?如何谈论没读过的书?我们所看到的,是否就是时间过滤之后最好的?……相信埃科一句话:“透过书的历史,我们可以重建文明的历史。”也相信止庵一句话:“埃科谈什么,都能谈得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