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工作颂歌》

(2010-01-13 14:32:21)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阿兰·德波顿

工作颂歌

文化

分类: 译文好书推介

2010年度最熨贴人们心灵的作品

一本与工作有关的既痛苦悲哀又欣喜若狂的作品

全球读者翘首以待的、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睿智新作

 

关于《工作颂歌》

工作颂歌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袁洪庚

ISBN:978-7-5327-4958-4/I.2782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字数:102千

开本:A5

定价:30.00

 

什么是《工作颂歌》

一本与工作有关的既痛苦悲哀又欣喜若狂的作品

我怎样才能把赚钱这种行为与成就感联系在一起?

我期望达致什么样的成功?

我应该怎么样面对我的生活?

感情充沛的、深刻而打动人的、诙谐睿智的、令人深思的作品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最熨贴人们心灵的作品

 

    在本书中,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以哲学家的跳脱视角审视劳作、职业、个人爱好在人生中的位置,以小说家的生动笔触、学问家的敏锐深沉探究种种职业鲜为人知的奥秘、种种匪夷所思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乐趣。

    德波顿的新书也许可以看做是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1759年)的“互文”。在伏尔泰那里,人世远非完美,而工作可以使人免除三大恶事:无聊、罪恶和匮乏,他的主人公康拉德之口说出了为许多人认同的大实话:“还是种咱们的园地要紧。”岁月匆匆流逝,如水、如梭、如青山之巅的浮云。250年后的德波顿,亦对工作寄予深情,只是视角已有些许改变,更多着眼于工作带来的“喜悦与悲哀”,在他笔下,工作以及具有“副业”性质的业余爱好虽然极具挑战性,有挫折、有艰辛,却是人生最享受、最持久、最有益的乐趣。“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于其中,去使人生臻于完美。”

    工作就是生活。

 

点评:

德波顿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他让我们更好地思考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去改变周遭事物。

——《泰晤士报》

 

《工作颂歌》一书几乎是不可能进行分类、界定的,它不光是对九种现代企业的辨证考察,更是凸显了它的如狄更斯、奥威尔一般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功力,它积极地探索着一些与人们的生活几乎不会产生交集的概念。

——Kate Mossman,

 

“宗教、艺术、工作全被德波顿轻松应付了,为什么一则手机广告会让他流泪?”

——载自Word Magazine, 2009年5月

 

德波顿告诉我们,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认为一个人不工作是很单纯幸福的事情,“对于希腊哲学家而言,钱财方面的需求只是局限在拥有奴隶和动物的多少。”然而到了现代,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工业化,工作也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地位。

——William Leith, “没什么特别的” 载自The Spectator, 2009年4月

 

《工作颂歌》一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有点岁数的花花公子正在与朋友交谈,被一个电话打断了,他有些玩世不恭的、带点开玩笑的口吻说:“要换成是你,你会接这个电话吗?“很少有人如他这般应付事情漫不经心,几乎对所有的人来说,工作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负担,无法做到如此地举重若轻。

——John Gray, “一件复杂的事情“,载自New Statesman, 2009年4月

 

多产的阿兰·德波顿带给我们的最新的一本书,表面上是关于工作的——我们怎样工作,为什么我们工作以及它带给我们的生活什么样的影响。实际上,远不仅仅是如此,《工作颂歌》展开了一段从典型的后工业时代到荒无人烟的莫哈韦沙漠的旅程,像在他之前的许多诗人、哲学家一样,他设想了许多衰退、崩溃和死亡…..

——Andrew Riemer,“混乱的文明社会中的犀利视角”,载自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