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9%的痛苦与1%的幸福--《69》

(2009-11-23 14:47:40)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村上龙作品

69

新京报

曾靖皓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99%的痛苦与1%的幸福

99%的痛苦与1%的幸福--《69》
转自091123新京报 作者:曾靖皓
《69》 作者:(日)村上龙
译者:董方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0.00元

 

  1976年,村上龙依靠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获得日本最高纯文学奖———芥川奖,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一举成为日本当代文坛的巨星,和炙手可热的村上春树并称为“W村上”。不过在中国,比起他本人的声誉,他的作品还是显得非常的“边缘”,和与他比肩的村上春树相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作为日本文学亚文化时代的开启者,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瞄向那些在光鲜亮丽的主流社会背后的亚文化阶层,尤其是亚文化青年。例如,描写两个弃婴长大后人性扭曲和走向毁灭的《寄物柜弃婴》,描写一对有杀人倾向和自残倾向的男女的《穿在乳头上的洞》……血腥、暴力、乱性、吸毒、肮脏、污秽充斥着他的作品,他用一种毫不掩饰的笔触揭示那些“边缘”阶层的“边缘”文化。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69》。

  “这是一本快乐的小说,我怀着‘将来大概再也写不出如此快乐的小说了’的心情写出了这本书”,这是村上龙对《69》的概括。确实,《69》的故事就像一个大的恶作剧,一次人生的盛会,充满冒险、滑稽、甜蜜的叛逆、萌动的爱情的快乐盛会。故事其实很简单:1969年,全世界都在造反的年份,剑介,书中的主人公,作者的化身,打着反战的造反旗号,封锁校园,筹办文化盛典,其实一切都为了自己心仪的女孩。

 该书出版后,大多数喜爱他的读者对《69》的评价是搞笑和有趣,把该书当作他诸多严肃、冷酷、压抑作品中的一道小甜点。但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简单,村上龙的手法向来是以露骨、直白、逼真著称,他描写起那些主流文化不耻的场景来是如此的从容和冷峻,就是这样一位冷酷的大师干嘛也干起写快乐和有些搞笑的小说这种事来?笑过之后,我更想知道《69》背后作者的真实心境。

 村上龙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生活当中也许99%都是辛苦的,但是,只要有1%是美好的,那就有了生活下去的意义”,他的作品大致如此:99%的作品在描写亚文化阶层荒谬和痛苦的经历,只有这部《69》算得上是那1%的美好。

 村上龙对亚文化,尤其是亚文化青年的关注源自于他自身的经历,他的经历和“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凯鲁雅克有些相似,只不过凯鲁雅克最后被自己的道路所吞噬,而村上龙则跳出来冷眼记录这一切。

 村上龙说过:“我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要改变这个世界,或者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事实上,即使我有这种想法,我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也许正是一种强烈的绝望与无奈让村上龙在人生的旅程中去寻找那一点闪亮的瞬间,寻找他心里那1%的幸福,以排解长久的痛苦和压抑,于是在成名14年后出版了《69》。

 为什么偏偏又是1969年呢?那是他去东京开始放浪生活前一年,也就是说,那时,一切还未开始,生活单纯、美好,尔后他的经历和创作都布满了伤痛和绝望,而且难有回头之路。当然,短暂和难以重复的快乐不是村上龙的目标,他始终找寻的是出路。《69》出版11年之后,村上龙发表了带有回归主流色彩的《最后的家族》,有学者称他进入了转型期,从单纯的破坏进入了建设性的话题。回过头来看,《69》开始村上龙就已经在寻求出路,那是一次快乐的逃离,却没有找到解决之道而已。

 

 ■ 村上龙已在内地出版作品

 《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

 译者:张唯诚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开创了日本文坛的“透明族”流派。

 《所有的男人都是消耗品》

 译者:李重民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是村上龙最有影响的随笔集。

 《恋爱永远是未知的》

 译者:徐明中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全书39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首真实的著名爵士乐歌名,而题材则很难归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