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行千里路 我读万卷书--《小不列颠札记》

(2009-09-23 14:39:00)
标签:

译文出版社

译文好书

比尔·布莱森

小不列颠札记

都市快报

思郁

文化

分类: 书评专栏

你行千里路 我读万卷书(选摘)

转自090903 都市快报

文/思郁

  你行千里路 <wbr>我读万卷书--《小不列颠札记》

   前些日子,偶然看到英国《卫报》曾经举行过一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的评选活动。浏览一下上榜的作家和作品,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如此等等。本来觉得这个榜单没什么新奇的,漫不经心地往下看,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之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前,赫然夹着一个名字——比尔·布莱森和《“小不列颠”札记》。

  想象一下这三个人站在一起的情景吧:两个早已仙逝的、很严肃的作家中间夹着一个活蹦乱跳、不时挤眉弄眼卖弄一下他的标志性俏胡子的布莱森,不乐才怪呢。

  1

  陆谷孙先生在序言中说布莱森是当今英语世界中最能逗乐的游记作家,这并非夸大之语。如果翻过他的任意一本书——即使是看到书名就觉得严肃枯燥无比的《万物简史》,你也会发现他文字中那种清澈的幽默感似乎与生俱来。

   这样评价他的随笔可能有我个人的偏好在内,但是我读他的书才多久呢?年初,《失落的大陆》中,跟随他的足迹进行了一次美国小城镇的环游之旅;《人在异乡为异客》中,随着他的视线深入到美国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闪亮的日子》中,我们又陪着他回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沉浸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三本书让我成了这个大胡子的忠实粉丝。拿起这本最新的《“小不列颠”札记》,还没有翻完第一页,房间内的地板上已经开始滚落着我的笑声……

   布莱森,1951年出生在美国,1973年才踏上英国的土地。他本以为英国不过是人生旅程中一个暂时的歇脚点而已。没成想,这个“暂时”却让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二十多年落在了英国。他在那儿娶妻生子,随后定居伦敦,直到1995年才决定同家人一起迁回美国。在这之前,他进行了一场名为“英国环岛告别之旅”的旅行,这就是《“小不列颠”札记》的由来。

  这里有个小插曲顺便一提。在为布莱森的旅行随笔所作的序言中,陆谷孙先生提到布莱森打算回美国的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一则美国民意测验,声称有三百七十万之多的美国人都认定自己遭到外星人劫持,“面对如此混沌民智,布莱森说 ‘祖国需要我’,于是在对英国做了一次告别旅行后,他便带着家人迁回美国”。这个被陆老先生如此正经严肃陈述的理由有点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事实上读过本书后就能明白,这不过是布莱森又一个玩笑而已。

  2

  根据我以往的印象,游记的乏善可陈,除了语言缺乏活力外,还是由平铺直叙、缺乏必要的叙事铺陈所致。除了一贯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功底,布莱森在更多的时候能让我们看到他在叙述中精心打造的文学性的叙事。

   “事实上,英国人有一种全然是自家独享的距离感。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他们都认为:大不列颠是一座孤岛,兀立在一片空旷的大海中。”这种精辟的概括,我们还没来得及赞同一声,接踵而来的句子又带来了另一层快乐的冲击——“当然啦,英国人都有某种抽象的概念,晓得附近有一块幅员辽阔的大陆叫欧洲,而且有必要时不时地去那里转转,要么杀杀德国佬的气焰,要么晒晒太阳度个假,可是,说它在‘附近’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比如类似迪士尼乐园的意义。”我相信读过布莱森的这段话,收获的印象和知识甚至比翻看外面那些花花绿绿的旅游手册都要多。

  布莱森在进行完自己的环岛旅行后,面对即将离去的英国颇为动情。这个国家的一点一滴,都让他觉得恋恋不舍。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疯狂到了极致,当然也可爱到了极点”。还有比这句话更合适评价布莱森自己的么——幽默到了极致,当然也可爱到了极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