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人公有17重人格 读来很有意思
不过 现实中的多重人格可不好玩
转自2009-06-16都市快报 作者:童蔚
现场来的绝大多数是女性读者。大家边品书,边享用书店提供的水果和茶水,很是惬意。

季建林教授曾为《我遗失了时间》和多年前的畅销心理小说《24重人格》作序。
《我遗失了时间》 [美] 理查德·贝尔 著 栖子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4月版,28.00元
悦读会
本期阅读:《我遗失了时间》
特邀嘉宾:季建林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地点:晓风书屋(浙大西溪校区店)
时间:6月13日下午
记者 童蔚 文/摄
每月都有一本新书,等着大家一起来快乐品读。这次悦读会,读的是一本描写多重人格的心理小说《我遗失了时间》。
悦读会现场
娘子军唱起了主角
除了友情捧场的书评人范典、周为筠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杨铭宇三位男同胞外,出现在此次悦读会现场的都是女性读者。
看到此情此景,季建林不禁连声问了两遍:为什么喜欢看心理类型小说的都是女性?
“女人比男人感情更细腻更丰富”、“女性结婚生子后,会更多考虑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地笑着给出了答案。
在她们中间,有的纯粹是心理类型小说的爱好者,有的则是在学校做学生工作的,有的在进行跟心理学有关的剧本创作,还有的正在研读心理学,直接为了向季建林讨教问题而来。
人到齐后,例行开场白跳过,大家直奔主题。而季建林呢,则一直保持着优雅的坐姿和绅士的笑容,围绕着《我遗失了时间》和心理学问题侃侃而谈。
《我遗失了时间》
既惊悚又好玩
《我遗失了时间》是美国心理医生理查德·贝尔治疗一位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诊疗记录精编。书中的主人公卡伦会忽然丧失某段记忆,就像转换开关一样。她体内的17个灵魂共享一个皮囊,并各有其姓名、性格、语气、笔记和思想。
“这书太有意思了,还带点惊悚,在主人公体内潜伏的17重人格轮番登场,就像在看一幅画卷。”为了能参加这次悦读会,一连报了四次名的小斐,迫不及待地说了自己看过书后的第一感觉。
人格是什么东西?这个词据说从拉丁文译过来,指的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脸谱”。对它的释义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论断。几年前,在为另一本同类型的畅销书《24重人格》作序时,毕淑敏说自己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当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是更多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就叫多重人格。
不同的时间里,在同一个人身上会出现多重人格,这可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桥段,更是一种真实、难解的疾病。
“人之初,性本善。但成人之后的社会为什么会衍生出人生百态呢?心理学家就试图从个体的心理发展、人格成长经历中找出潜在的规律,尤其是精神动力学理论更强调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对日后成年的影响。”季建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家解释着。
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正视儿童心理健康
当然,多重人格这种疾病在现实中是很少见的,但各种心理问题却大量存在。它们往往不被人所重视,结果越积越多,到了某一天就会集体爆发。
“假设为了参加这次悦读会,我一整晚没合眼,第二天早上6点就赶到火车站等火车,这就是紧张过头的表现。一个月偶尔这样一次,没太大关系,但如果天天如此,人就很容易崩溃。”季建林以这样一个例子,提醒大家多注意自己的情绪,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除此之外,儿童的心理健康及相关问题也该是大人关注的重点。比如在家庭遇到困难时,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怎样才能让孩子避开一些潜在的危险等等。
就像《我遗失了时间》主人公卡伦的现实原型在该书的最后所恳求的那样:请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着你们的孩子,还有你们每天接触到的人。请注意孩子是否有些疏离,感觉心不在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鼓起勇气问个清楚,要求他们回答。当孩子们受到伤害——就像过去的我一样——他们再也不会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孩子会转向他们所知唯一安全的地方——自己的内心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