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读书札记[顾建平]
(2025-10-31 18:31:42)|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春:在“困”与“醒”间捕捉书香
春分前后的周末,总爱把藤椅搬到阳台角落,那里能晒到上午的阳光,又避开穿堂风。
摊开一本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刚读到“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窗台上的迎春花就晃了晃,花瓣落在“摆条风”三个字上,像给文字别了枚小发卡。没读两页,阳光暖得让人骨头都软,眼皮开始打架,书顺着膝盖滑到地毯上;再醒时,书页沾了片被风吹来的柳絮,指尖一捻,软乎乎的,倒比书里的句子先记住了春天的触感。
清明前后的雨天,最适合读宋词。坐在书桌前,听雨打在防盗窗的铁架上,“叮叮当当”像敲小鼓。泡杯碧螺春,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翻到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抬头看窗外的海棠,果然落了一地花瓣,雨水把叶子洗得发亮,红的花、绿的叶、白的雨丝,和词里的意境叠在一起,连困意都被这鲜活的画面赶跑了。有时读得入神,忘了关窗,雨丝飘进屋里,打湿书页边角,留下浅浅的水痕,倒成了春天独有的读书印记。
夏:在“热”与“凉”间寻觅静气
七月的正午,绝对躲不过空调房里的阅读时光。
把靠垫堆在沙发上,腿上盖条薄毯,手里攥着本推理小说,旁边放着冰镇的酸梅汤。读到侦探在闷热的阁楼找线索时,自己也跟着紧张,手心冒出汗,赶紧喝口酸梅汤,冰凉的甜意顺着喉咙滑下去,才松口气。有次读到关键的解谜环节,空调突然停了,屋里的温度像坐火箭似的往上蹿,汗一下子就湿透了后背,盯着书页上的文字,脑子却一片空白,直到空调重新启动,凉风裹上来,才又跟着侦探的思路往下走,连故事里的紧张感都多了层“高温滤镜”。
夏夜的露台,是读书的好地方。傍晚把折叠桌搬出去,点上驱蚊灯,泡壶薄荷茶,读一本轻松的散文合集。天刚擦黑时,能看到远处的路灯亮起来,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钻。看到“夏天的西瓜,要选条纹清楚、拍起来‘嘭嘭’响的”,就想起早上买的西瓜还在冰箱里,忍不住起身切了块,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再接着读,连文字都带着西瓜的甜意。偶尔有萤火虫从花丛里飞出来,一闪一闪的,落在书页上停几秒,又慢悠悠地飞走,像来凑读书的热闹。
秋:在“爽”与“暖”间沉浸书海
九月的清晨,总被窗外的桂香叫醒。
穿件薄毛衣坐在飘窗前,翻出一本早就想读的历史书,阳光透过薄纱帘,在书页上投下淡淡的光影。读到古时的秋日集市,“桂子落,蟹螯肥,酒旗斜插巷口”,就想起昨天在菜市场看到的大闸蟹,青壳白肚,鲜活得很,心里盘算着晚上蒸蟹吃,手里的书却没停下,文字里的秋景,和眼前的桂香、阳光缠在一起,格外真切。读累了就起身,从书架上抽本画册,翻到梵高的《麦田》,金黄的麦浪在画纸上翻滚,像把秋天的阳光都装在了里面。
霜降后的雨天,适合读厚一点的小说。把沙发挪到窗边,盖条羊绒毯,泡杯熟普洱,读《红楼梦》里的“秋窗风雨夕”。黛玉对着秋雨写诗,“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窗外的雨也下得缠绵,打在梧桐叶上,“沙沙”地响,和书里的意境一样。读到宝玉披着蓑衣来看黛玉,就觉得心里暖暖的,喝口热茶,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再看窗外的雨,竟不觉得凄凉,只觉得这雨天的读书时光,安稳得让人不想结束。
冬:在“寒”与“暖”间享受闲读
十二月的周末,总爱窝在书房的懒人沙发里。
把电暖器开到最大,脚边放个暖手宝,手里捧着本美食随笔。读到文中“冬天的萝卜”,就想起小时候外婆在院子里埋的萝卜,雪后挖出来,带着泥土的寒气,咬一口,脆得能听到“咔嚓”声,甜水在嘴里散开。正想着,母亲端来一碗萝卜排骨汤,热气腾腾的,喝一口,暖到胃里,再接着读,文字里的冬日美食,和碗里的汤香混在一起,格外满足。
下雪天最适合读旧书。从书架底层翻出一本泛黄的诗集,是高中时买的,扉页上还写着名字。坐在窗边,看雪花慢悠悠地从天上落下来,像给世界盖了层白被子。读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想起高中时在教室里读这首诗的情景,窗外也下着雪,同学们埋头做题,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课本上。指尖抚过书页上当年画的横线,那些年少的时光,好像跟着文字一起回来了。偶尔有雪花落在窗玻璃上,慢慢化成水,留下一道浅浅的痕,像时光的脚印。
------2025年10月31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晚晴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0/31/content_307864.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