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月十五食小鸡[梁永刚]

(2025-09-27 09:25:44)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吾乡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

  幼时,祖母曾教我念过一首与中秋食俗有关的民谣:“八月半,庆团圆,杀小鸡,烙饼馍,你吃个,我吃个,掉下一个喂鹦哥,鹦哥喂得会扫地……”

  八月十五杀小鸡,是吾乡世代相传的食俗,也是孩童心心念念的期盼。老日子的村庄里,几乎每家都喂鸡子,只是多少不等而已。每年开春,或挑选种蛋让老母鸡孵化,或直接买回现成鸡娃。经过一春一夏的精心照看,到了八月十五,它们基本长大成型,即青年鸡,也叫半大鸡子。所有母鸡留下生蛋,卖钱换盐,补贴家用。至于公鸡,除了留下一只当种鸡,兼职司晨打鸣,其他的则一只接着一只被宰杀,或招待尊贵客人,或赶在八月十五成为庆祝团圆的节日美食。

  中秋吃鸡,既是一饱口福,也是传承传统习俗。古人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鸡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因鸡与吉谐音,民间更是将鸡视为吉祥之禽,有大吉大利、吉祥如意、金鸡报晓、雄鸡报捷、金鸡迎春、鸡鸣富贵、闻鸡起舞等诸多美好寓意。

  八月十五吃鸡子,不管煮炖还是熬炒,用的都是铁锅,烧的皆是柴火。至于烹饪之法,通常有三。一是清炖,特点是原汁原味,汤鲜味美,重在喝汤,吃肉是其次。杀罢鸡子,滚水褪毛,掏空内脏,清洗干净,剁成块状放入锅中,加适量水,丢入花椒、八角、生姜、辣椒等作料,先大火、后小火,煮至肉烂汤浓,一人盛上一碗,饼馍泡到碗里,有汤有肉有馍,汤浓肉香馍劲道。也有人家,喜欢囫囵鸡子大火炖,直炖得鸡肉鲜香入味,筷子一扎就透,一挑就离骨,撒些葱花芫荽,盛至碗中,吃肉喝汤。 第二种方法是做黄焖鸡蒸碗,又叫扣碗。把盐、小麦面和粉芡掺到一起,搅成面糊,再把洗干净的整鸡剁成小块,倒入面糊中拌匀,丢入烧热的油锅里炸。炸至金黄,捞出鸡块,控油放凉,分装碗内,放上花椒、八角、葱段、姜片、辣椒,装入笼箅,开火蒸制。吃的时候,从冒着热气的笼箅上,端下来装有鸡块的碗,手腕翻转,倒扣到盘子里,再撒上芫荽点缀,看上去圆润美观,吃起来软香味美。 第三种是熬炒就馍吃,把切成碎块的鸡肉,在热锅里煸炒,放入葱、姜、蒜、盐等作料。其特点是肉香味好,可配多样菜,譬如晒干的干豆角、萝卜缨、马齿苋。

  中秋节这天,支鏊子,烙饼馍,一来泡到鸡汤里吃,二来就是赶时间。八月十五一般正逢秋收农忙,乡谚说“秋忙秋忙,绣女出房”,就连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绣女,都要放下手里的活计,下地帮忙掰玉米、弄芝麻。发酵面,蒸成馍,耗时间又麻烦。粮食收不到家里,心里着急似火烧,庄稼人恨不得吃住在地里,没有空闲更没有精力发面蒸馍。相比而言,烙饼馍简便易行,省时方便。挖几瓢面,盆里一倒,舀些水和成团,不用发酵,鏊子一支,不大工夫,就能烙成。

  巧妇烙饼馍,是厨艺,更是杂技。小擀杖拿在手中,转眼间,核桃大一块面团,擀成一张圆、白、薄的面饼,如银盘似满月,用小擀杖轻轻一挑,稳稳落在鏊子上,翻上两翻,起泡即成。吾乡中秋吃烙馍,意在表达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美意。还有一种说法,旧时月饼制作成本高、卖得贵,唯有富裕人家才能吃上,穷人买不起月饼,就用杂面掺点小麦面,烙个饼馍应应景,象征全家老少团圆,寄托美好生活期盼。


------2025年09月27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27/content_30111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