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演”和“戏”[刘绍义]

(2025-09-27 09:23:32)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演戏”这两个字,我已经琢磨很久了。

  演说、演讲也好,演唱、演戏也罢,总是要用嘴,你不带个“口”字或“言”字,至少也按演示、演变带个“手”字旁吧,怎么偏偏是个“水”字旁呢,难道是因为古人演说、演讲、演戏、演唱需要用大量口水吗?还有这个“戏”字,本来娱乐性十足,怎么却长了一副气势汹汹的嘴脸。撇开繁体的“戯”字不讲,就说现在我们使用的“戏”字,一个“又”字配一个“戈”字,这不是一只“手”拿着一件“兵器”吗?这与唱的戏挨不上边呀。

  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及有关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工具书,才发现“演”字确实与水有关,而“戏”字又真的是一种兵器。

  先说“演”字吧,《说文解字》曰:“演,长流也。一曰水名。从水寅声。”许慎此解基于篆文“演”的构型,其左边为“水”(氵),表与水流相关;右边为“寅”,既作声符表读音,又因“寅”有“进”的本义,可辅助体现水流向前延伸的含义,完美契合“长流”之义。 从文字演变脉络来看,“演”字目前尚未发现公认的甲骨文构型,其最早可靠字形见于金文,核心结构已为“水+寅”,与篆文一脉相承。“演”的构字逻辑自金文起便清晰明确:以“水”为形符,凸显“水流”的核心义;以“寅”为声符,既标注读音,又借“寅”之“进”义强化“水流绵长、持续向前”的内涵,是典型的“声义同源”形声字。这一构型从金文延续至篆文,始终未变,既贴切又易于理解,充分体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正是“演”的“长流”之意,后来人们把一点意思拉长来讲叫演说;一段情节拉长来做叫演戏;一些内容拉长来写叫演义;不仅如此,还把“长流”中的变异称为演变了。

  再说说“戏”字。“戏”的本义是与军事相关的竞技、乐舞表演,而非直接指兵器或战争。“戏”的金文构型包含“戈”(兵器符号)和表形态的部件(一说为“头戴面具的人”),整体体现“手持兵器进行表演或竞技”的场景,“戈”在此处是表演道具,而非实战兵器。早期文献中,“戏”的用法贴合“竞技、表演”本义,如《国语·晋语九》载:“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韦昭注:“戏,角力也。”此处“戏”的“角力”义,正是其“竞技活动”本义的直接体现。

  后续“戏”的语义,如游戏、戏剧、歌舞等,均是从“竞技、表演”这一核心本义延伸而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是婴儿之间的玩耍行为,“戏”指儿童的嬉戏、玩耍。曹丕《典论·论文》“杂以嘲戏”指文章中夹杂着玩笑、戏谑的内容,“戏”此处可理解为轻松的游戏性质的调侃,核心仍围绕“游戏、嬉戏”的延伸义。《聊斋志异·促织》“尚促织之戏”,指当时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戏”明确为娱乐性的游戏活动。 现在的“戏”义更加宽泛,如我们常常说的“有戏”,就是有可能或者有趣;而我们说的“没戏”,则是指没可能、没有意思甚至是完蛋之意。

  (刘绍义)

------2025年09月27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27/content_30111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