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子午道[杨舟平]
(2025-09-28 18:36:55)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花月时节,我们一众同道赴宁陕县采风,此行令我难以释怀的是途经的子午古道。往返途中,隔着车窗玻璃,依然可以看到道路两边河道里不少古栈道遗迹,甚至还有汉代栈桩与栈桩石洞。
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取“安宁陕西”之意,自古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称,这里所说的栈道就是指子午栈道。古子午栈道由北向南纵贯宁陕全境,唐朝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川东涪陵经西乡至宁陕快马加鞭,穿越高峻的秦岭送往首都长安,所以子午栈道也称荔枝道。
秦岭山脉是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翻越秦岭自古难于上青天,远在商周以前,山间已出现了沟通南北的古代道路。周秦汉唐千余年间,秦岭驿道作为首都长安联结南方诸省的战略通道,在古代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遗留蕴含丰富的历史积淀。从秦岭北上西安的古道众多,如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蓝武道、金牛道、米仓道等。这些延续千年的古道,见证了历史的过往,曾在中国交通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部分古道现在仍在使用。
如今,许多新路仍全部或部分沿用秦岭古道修建,傥骆道以短著称,但由于太过险峻,虽然现今没有修建公路和铁路,但飞机航线仍沿此古道飞行。秦岭古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至今仍是旅游和研学的重要目的地。
子午道是蜿蜒在千山万壑的秦岭腹地中,沟通京城长安与汉中、安康及巴蜀包括南方各地的一条千年古驿道,全线绵延一千多公里,也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又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的国家驿道、南北交通命脉。宋元明清时期,仍频繁使用此道,如清代子午道上出现了宁陕厅(1913年宁陕厅改为宁陕县)这个县级城市及江口镇等重要城镇,即便现在的G210国道仍部分沿用子午古道路线。
子午道始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向南穿越子午谷,后途经宁陕县、石泉县、西乡县等地,最终到达汉中、安康及四川盆地。古人以地支“子”对应正北方位,“午”对应正南方位,子午道由此得名。古道崎岖,行走艰难,沿河溯源而建。古人借助河谷自然地形开辟道路,但因山高林密、关隘众多,通行难度可想而知。历史上围绕子午道的战役大多以失败告终,如三国时魏延子午谷奇谋、曹真伐蜀原路而返等战例,更增添了子午道的神秘。古道旁边至今散落有摩崖石刻、唐兵营遗址、竹林八卦阵、铁板峰等许多人文丰富、自然绝美的景观。
子午道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也是连接关中平原与巴蜀地区的商道,尤其在唐代成为运送荔枝的专用通道。荔枝古道起源于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苦于长安无荔枝,东南沿海一带虽产荔枝,但距京城长安路途太远,而巴蜀地区(今重庆涪陵一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产荔枝。于是,唐玄宗下令修整部分子午道,建立起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保障体系。原名洋巴道的这段川陕蜀道,到了宋代,地理学家乐史在其著作《太平寰宇记》中,把这条南北商业古道命名为“荔枝古道”,这一名称很快被学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大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从涪州到长安路途大概两千里,据《涪州志》记载,运送涪州荔枝“七日到长安”。而唐代的“快递”传递急件的速度,上限是每天五百里,这样算下来三四天有到达长安的可能性。如果是次一等的加急件,按每天三百里计,大概就是七天了。可见“七日到长安”是基本可信的。毕竟这一路要翻越秦岭,经过秦蜀古道,路况复杂,而驿马的状态也不十分稳定,时间上下浮动也属正常,平均下来也就四五天的样子。那按照白居易的说法,“荔枝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杨贵妃又是怎样吃到鲜荔枝呢?古人绞尽脑汁,自有一套迎合贵妃口味的保鲜办法,保证能在七日之内,把色香味俱全的荔枝送到贵妃面前,博得美人一笑,赢得“皇恩浩荡”。
其实,子午道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当年刘邦南去汉中走的就是子午道。汉平帝时,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设置子午关。西晋以后,秦岭以南至西乡县子午镇的子午道中段道路走向发生变化,但旧道并未废弃,只不过新道去汉中比旧线更便捷,但旧线去汉阴、安康比新道更快捷。唐宋以后子午道走向再无大的变化。南北朝以来,子午道经常被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进攻汉中、安康以及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经常被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攻打北方长安的通道,它既是一条连接蜀中与陕西的陆上贸易交通要道,更是一条通往南北的政治、军事通道,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岭子午古道作为沟通关中与汉中、安康与巴蜀的重要通道,其中穿行于山间的古道占到80%以上,道路崎岖。安史之乱后,关中经济凋敝,加上子午道沿线人烟稀少、维护成本高,逐渐被陈仓道、褒斜道取代,其军事与交通地位逐渐下降。真可谓,子午道因杨贵妃而达到鼎盛,却因一场战争走向没落,其间,交织着自然地理的险峻与人文兴衰的沧桑,真可谓命运多舛。
今日的子午道虽褪去繁华,但其作为“蜀道难”的缩影,仍是研究古代交通、军事与生态的重要载体。
------2025年09月27日《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周刊
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27/content_30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