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仲秋”孰为真(外一篇)[古傲狂生]

(2025-09-27 09:21:27)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中秋将至,发现有人将“中秋节”说成“仲秋节”,那么,“中秋”“仲秋”孰为真呢?

  首先,有没有“仲秋”这个词呢?答案是有,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冠以孟、仲、季仨字,像孟春、仲夏等。古人将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划分为秋季,八月恰好是仲秋;而农历八月恰好位于秋季三个月的中间,所以中秋、仲秋这俩词就毫不意外地“相遇”了。于是,把“中秋节”称“仲秋节”大致说来也不能算错。

  不过,严格地说,“仲秋节”还是不如“中秋节”切题。“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日子不单月份居中,连日期也是绝对居中,可谓实至名归;而“仲秋节”这个称谓只强调月份,对日期可以说是忽略的;显然,“中秋”胜“仲秋”一筹。

  古人对名人的推崇,丝毫不逊色于今之粉丝,不妨看看都有哪些名人写过中秋吧。白居易《效陶潜体》之七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苏东坡在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里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辙字)。”不单如此,苏东坡还有几首诗词的题目中就有“中秋”二字,像《阳关曲·中秋月》《中秋见月和子由》等。辛弃疾也写了多首中秋词,最出名的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剪梅·中秋无月》《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写过中秋的文人,从古至今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至于有关仲秋的诗词,恕笔者才疏学浅,居然一首也没找到。有了这么多名人“垂范”,“中秋”和“仲秋”这场对抗赛的输赢,一目了然。

  “中秋”比之“仲秋”,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中”字。中国人对“中”青睐有加,如中国、中原、中庸、中心、中流砥柱、百发百中……这份名单很长。而仲就没那么出色了,所谓伯仲叔季,仲是老二,国人对其自然就不大感冒了。此外,古人还十分重视音韵之美。我们可以顺口说说中秋和仲秋这两个词,明显是中秋说起来更顺口顺耳。

  有了这么多理由,“中秋”显然胜于“仲秋”了。

  谚语里边读中秋

  谚语乃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比较简练却言简意赅的话语。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从中可以寻到许多民俗和文化,那谚语里边的中秋又是怎样的呢?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样的中秋谚语,读来朗朗上口又富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所谓“诗在民间”,信服!

  中秋怎能少得了月亮?中秋谚语里的月亮明亮、清朗、圆满,可以说是对月亮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到中秋,赛摸秋。”“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有许多瓜果上市,像柚子、石榴、柿子、梨、葡萄、鲜枣、甘蔗、苹果、菱角等。这些水果多是圆形的,吃这样的水果,民间寓意团团圆圆。

  摸秋是一种习俗。中秋节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或者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这大概就是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在谚语里,摸秋的习俗十分风趣和自然。

  “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元节祭祀祖先,中秋节家人团聚。这两个带中字的传统节日毗邻,充分展现了中国人不忘过去、珍惜当下的心态。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吧。

  “八月十五,听香食芋。”“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食中秋,厝内勼。”“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

  民以食为天,我们在中秋谚语里也可窥一斑。旧时代吃不饱,人们祈求在中秋能吃饱,而且要吃些好的东西。今天,我们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中秋也变得更加丰盛和美好了。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农历里有闰月,自然少不了闰八月。过了团圆节再来一个团圆节,回味一下,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藏在这条中秋谚语里的幽默,不但含蓄,还很高明。


------2025年09月27日《西安晚报》第5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27/content_30111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