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峪深林藏清幽[张友直]
(2025-09-20 17:47:54)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车峪为秦岭周至段西边的一个峪口,距西安市80公里。从地理位置看,位于翠峰镇境内,以东为著名的骆峪,以西为泥峪,为周至县西南塬区的一个重要峪口。
沿着秦岭北麓环山旅游路(省道S107),一路向西,经过周至县马召镇108国道转盘,继续西行约15公里,便到达翠峰镇青山十字,左转前行向南数里路,通过东红村,便可到达车峪口。
一
车峪的名气,不如峪口内的青山名气大。在周至县,无论县城,还是乡村,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车峪,但对青山却非常熟悉。当地在环山路边每个峪口外面,都竖起了峪口名称的“路牌”,外地游客通过官方宣传或地理知识,大概知道有个峪口叫车峪,但在当地,青山的名气盖过了峪口的名气。
青山又名翠峰山,古名翠凤山,是道教名山,因山青如翠而得名。北临关中平原,远眺渭河。地跨翠峰、竹峪两镇,东、南、西分别与楼观台、黑河、太白山森林公园相连接,以山体独特,植被丰茂而为世人称道,自然景观优美,山奇峰秀,主峰形如丹凤,远看山色如黛,近听泉水如吟,竹木成荫,橡树叠翠,奇石嶙峋,鸟鸣谷应,小径崎岖,山岚悠悠,异花遍野。
这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笔者驾车前往青山,欣赏沿途美景。经过环山路青山十字路,南行约2公里,远远便看见一座高大的仿古牌楼矗立在路中间。在古色古香的牌楼高处,“翠峰山森林公园”七个大字非常醒目。
翠峰山森林公园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河谷蜿蜒。植被丰茂,野生动植物群繁多,垂直分布特色明显,具有特殊的山地小气候,温凉湿润,夏无酷暑,冬有积雪,春溢花香,秋弥红叶,空气清新。
在景区入口,据旅游指引介绍,翠峰山森林公园的一大峪口,分为三个景区,三个景区为娘娘山景区、泥峪河景区和石林景区。其中娘娘山景区集中在车峪,泥峪河景区和石林景区分布在泥峪河流域。三个景区共有景点80余处,其中唐王井、安乐宫、盖顶、天竺院、石门一线天、龙潭飞瀑等最为有名。
穿过牌楼,便到达国有永红林场的林业保护站,广播里正循环播放着森林防火的有关规定。进入春季,森林防火便成为头等大事,游客进山严禁携带打火机等物品。近年来,随着秦岭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森林植被更加茂盛,每到春季,游人增多,森林防火更为重要。
沿着峪口旅游小道,可以看到两边植被丰富、林木众多。峪口近处,有百亩橡树林、千亩槐花林依山而立。远望山坡,有油松、漆树、刺槐、板栗人工林上万亩,天然林自低向高分为灌丛林、松栎混交林、冷杉、高山灌丛草甸带。还有杜仲、黄柏、天麻、猪苓、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
站在峪口,抬头仰望,重峦叠嶂,错落有致。青山地势分布奇特,北部浅山区沟梁交错,南部中山区山势巍峨,峰岭林立。
前一阵,刚下过雨,云雾浸润,山谷清新而爽快。河水哗哗作响,绿油油的树丛旁,一条水泥路沿着山坡,幽曲蜿蜒,一尘不染。
沿着水泥小路前行,便到了“之”字形攀援的地方,当地人称“七十二盘道”,估计当地村民也是根据现场山坡的走势所说,其意为攀爬过程非常费力,需要一鼓作气,不能气馁。沿着小路继续行走,山上树木茂密,鸟鸣啾啾,植被茂盛,游人三三两两,边走边说笑。
先后经过三宵洞、双柏树、煎茶坪等地方,终于到了青山顶缓坡之处的盖顶,海拔1773米。一座庙院位于山梁之上,背依青山,坐南朝北。为一四合院形建筑的青山神女大庙,南为大殿,台阶下两块青石碑,为索姑娘功德纪念碑和重修青山盖顶祠庙记。在东南两百米高处,为“梳妆楼”。传说梳妆楼是翠峰山索姑娘的望乡台。古人诗云:“岚霭松涛锁群峰,大道无垠自然成。七十二盘云梯路,索仙女祠屹绝顶。”
登上山巅,极目远望,群山悠悠。当地有“登青山而小秦川”的说法。西望太白山主峰,积雪皑皑;北眺渭水如带,农田阡陌如图似画,农科城杨凌一览无余。翠峰山,山形如龙,岩崖峥嵘,夏秋季节,千峰竞秀,每山必峰,每峰必翠,难怪当地人俗称“翠峰山”。清代周至县令邹儒登翠峰山,在《青山神女寺》中写道:“危峰峭起接云根,小筑芳丛点翠痕。”
从车峪蜿蜒进入,向西到达泥峪河上游的石林景区,奇石林立,似接云天,悬崖峭壁,巧夺天工,令人目不暇接。穿过秀石密林,登上海拔2823.6米的“一脚踏三县”景区,这里是周至、眉县、佛坪三县的界山。可见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峰顶与太白主峰遥相呼应,观日出、看云海,可谓奇妙绝伦,正可谓“山染碧黛而翠,峰耸云天至青”。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车峪青山也逐渐成为驴友们登山旅游探险的绝佳胜地。有网友就写道:绿色的山名,听着就让人舒心惬意,翠色的峰峦,让乐山好水的游人梦中神往。有文人在作品中总结道,“车峪青山,具有山青、水曲、石趣、峰奇、境幽、气爽的特点,每一座山峰都是神奇的诗篇华章,韵味绵长,每一条沟道都是迷人的水墨画卷。”
二
车峪自然景色秀丽,人文历史传说颇多。在当地,群众口口相传,有关索姑青山修道和李世民狩猎遇仙传说的唐王井、煎茶坪、梳妆楼等20余处历史遗迹,让这方秀美的山水更神秘,让人心生寻游访古的向往之意。
据《周至县志》记载:“东七里有底保谷,今名车谷。车谷南十五里为翠峰巅,有唐仙姑祠。”车谷,原名底保谷,和翠峰山巅唐索仙姑祠有关。相传,西汉人索姑是扶风汉烟村人,其父经商,常年在甘陇贩马,他强迫索姑嫁给一名贩马的胡人,索姑誓不相从,夜乘白马,在主峰盖顶坐化成仙,并广行善举,为民医病,造福四方。百姓感念,为其立庙,居人神位,人称索仙姑。又传唐太宗李世民册封索姑为青山女神——全贞娘娘。虽然这是历史传说,但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真善仁美,渴望婚姻自由,渴望家庭和美的良好愿望。
在当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李世民狩猎遇仙。据青山历代古庙碑石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打猎至终南山脚下,人困马乏,护卫骑士汗流浃背,马不前行,在此山坡旁小憩,朦胧之时,唐王梦见一仙姑,手捧水杯相迎。此时坡旁有山泉水涌流而出,随之仙姑锦衣驾云飘向青山峰顶而去。
唐王苏醒过来举目观看,骑士马蹄掘出一眼清泉,水涌流而出,人称“马刨泉”,从那时起,自然形成一口井,从此人们把这口井永远保留下来,叫“唐王井”。李世民回宫后敕赐建造索姑女神大庙,宣封仙姑为大唐全贞娘娘,索姑庙香火旺盛。
如今,在车峪翠峰山入口,竖立着一块文物保护碑——青山遗址,为周至县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坡上,仍保留着“唐王井”,井旁有碑石上书“唐王井”。泉水依然凛冽甘甜,一些游客进山游玩,便带着塑料瓶打水,带回去煮茶喝。
沿车峪沟一直到盖顶,有仙姑宫、遇仙宫、青山大庙等宗教场所。沿河溯源而上,有三宵洞、天竺院、王婆寺、煎茶坪、双柏崖壁、娘娘庙、梳妆台等人文历史景点。比如,煎茶坪为传说中的索姑为唐王梦中打茶之处,当地村民称为“煎茶坪”。
从煎茶坪一路向西,便进入泥峪河流域,尤以崇山峻岭中的“石门洞天”最为有名。据《周至县志》“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记载,石门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人造石门高约8米,宽1.5米,长10米有余,连通南北,成为古代一条交通要道。此道入泥峪,经“一脚踏三县”,至西老君岭与傥骆道相连,是傥骆道的一条重要分支。据传,三国时蜀将姜维曾取此道进军五丈原。
三
农历三月初有一年一度的青山索仙庙会,吸引着四里八乡的群众,也是周至地区著名的传统庙会。
据当地群众介绍,为纪念索姑的善德,后人便在索姑的祭日(农历三月初十)自发形成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六至初十为上山会,三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为下山会。自唐代立会以来,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09年,青山索庙会被列入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显示,历史上,青山庙会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周至县6个镇30多个村落,10个会社,每社辖一村或数村轮流办会,分别管理沿途数十座庙宇。每社均有仙姑娘娘庙,庙内供奉着固定和流动的索仙姑娘娘像各一尊。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轮值会锣鼓彩旗开道,将流动的索仙姑塑像用彩轿抬至各自庙宇侍奉。随之,兴平、武功、杨凌、扶风、眉县及周至的游人纷至沓来,青山古会人气兴旺。据估算,每天逛会的群众约有数万人。正会这天,各社必进香祭祀朝拜。祭祀仪程有清池、安神、祈祠仪式、抽签问事、迎神、取雨等。
秦腔、纸扎、锣鼓、仪仗等大型民间艺术活动是庙会的高潮。庙会上,以村为单位组织纸塑。各村的纸塑艺人,用竹苇做骨架,用纸塑出亭台楼阁、山水花草,饰以戏剧或历史人物故事,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正会之日,由村人抬至庙会上竞赛,然后在神像前火化,俗称纸火。
翠峰镇的农林村,是青山庙会的主场地之一。该村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共525户,约1800人。每年过会之前,卖吃食的小摊贩便早早赶来,占个好摊位。从环山路口一直向南,数公里路两边,卖货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
在庙会前,经过一番仔细准备,小贩们便吆喝起来,做起了生意。从前,农村的流通商品品类比较有限,主要以传统吃食、小用品等为主,近年来,随着商品流通渠道的繁多,除传统吃食之外,服装、花卉、水果、烤肉、游乐器材、电子产品等逐渐占据重要份额。吆喝声,也是各路口音都有,小喇叭录制好的叫卖声,不厌其烦,向行人灌输着,犹如一个大型卖场。
从前,看戏逛会的村民,三三两两,从四面八方赶来,近处的村民,步行前来。远处的村民,有条件的,骑着自行车,经济条件一般的,便拉着架子车。人山人海,把戏台子下面挤得水泄不通。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周至四中读书,当时的文化活动匮乏,哪里有农村庙会唱戏,大家都想去看看。青山庙会,正值开春,天气暖和,景色宜人,自然是热闹非凡。那时候,学校不放假,大家便偷偷逃课,骑着自行车到青山逛会。我们把自行车在山下入口处存放好,便步行上山,路两边叫卖声不断,边走边看,逛一天,吃些小吃,非常开心。
近年来,汽车、电动车在农村普及,每到过会,车辆会把农村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停放都成了问题。还有那些农村老汉们骑的电动三轮车,也把路边停得满满当当。
庙会之后,相应的其他农村也要请剧团陆续唱戏。在车峪入口附近,还有两个乡村文旅网红地,形成青山旅游矩阵,集成效应明显。一个是周城景区。前些年,县上招商引资,修建了以周文化为主题的周城文旅景点,成为秦岭乡间民俗文化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另一个是竹峪红梅景区,山坡种植了上千亩红梅,站在高处,远处为俊秀的翠峰山,近处为梯田般的红梅花海,非常壮观。正值周末,前来欣赏红梅的游人不少,还有网红在现场直播,吸引了村民的围观。
四
饦饦,为周至农村传统面食小吃。顾名思义,就是用面粉做的面饦饦,以翠峰饦饦最为著名,已有千年历史,也是周至人引以为傲的传统面食代表。
相传,该面食依然与翠峰山索娘娘有关。唐太宗李世民打猎到翠峰山,因马惊迷途,闯入索姑住地,索姑娘以自己平时的主食饦饦相待,李世民食后赞不绝口。此后,翠峰饦饦传到宫廷作为御宴之品。
外人听到饦饦,还以为是饦饦馍,其实翠峰饦饦为一道面食。它的两大要素是汤和面,所用面粉,以翠峰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而成,面搓条盘到,纯手工制作,不能用机器替代。将面团醒好后,搓成长条状,再切成小段状,可以放进清水之中。随手捞起一块面团,用手轻轻撕扯,将其拉薄为圆形。
汤的主要佐料是翠峰当地产的辣子和醋烹制而成的,相当考究,还有底菜和漂花菜,一般选用红萝卜、黄花、蒜苗、黑木耳、鲜豆腐,取红、黄、绿、黑、白之五色。
翠峰饦饦,以“筋、光、薄、辣、香”五字特点享誉三秦,所以在周至农村,把做饦饦的过程叫作“撕饦饦”,将做面食的动作揉进去,非常形象,颇有西北农村人的豪爽之意。
所以自古有“手里撕着薄闪闪,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似银盘、吃在肚里喜洋洋”之说。饦饦煮熟盛在碗里,只见底汤菜五色相间,辣子油红光闪闪,菜与饦饦忽隐忽现,香气四溢沁人肺腑,视之,让人馋涎欲滴,食之口舌生津,回味无穷。
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现在的翠峰饦饦,在保持传统风味制作基础上,根据现在人们的口味喜好,除酸汤饦饦外,还有干拌、油泼、三合一等不同吃法,使其风味更加独特。
近些年,在车峪口的当地农家乐,又开发了一道特色菜肴“生铁吊罐鸡”,将农家散养的土鸡,拌好调料,放进生铁铸成的吊罐里,辅以茯苓、山药等中药材,小火炖煮,吸引了游客们的味蕾。
不久前,笔者专门又到车峪口,体验了美食吊罐炖土鸡。在一家农家乐,包间和散座都坐满了客人。茂密的竹林畔,清风徐徐,亲友相聚,品尝着慢火炖煮的吊罐鸡汤,轻松惬意地享受着美景和美食。
五
当我们的文字之旅终于抵达车峪谷地的深处,回望这条盘踞秦岭北麓的地理廊道,它早已超越了“山谷”的物理定义,成为一部镌刻着自然密码与人文印记的立体典籍。从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在岩层的褶皱里触摸亿万年的地质脉搏,在溪流的奔涌中聆听生态共生的韵律,在人文的遗存里感受千年文明的温度——车峪以其独特的地理坐标,将秦岭山脉的宏大特质浓缩于微观空间,为我们解读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道,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样本。
从地质维度审视,车峪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时光的“记录仪”。作为太白山余脉向渭河谷地过渡的关键节点,这里的岩层序列堪称一部天然的“地质史书”:中生代花岗岩体与古生代沉积岩的断层接触带,清晰呈现出板块碰撞的磅礴力量,那些被风化侵蚀的岩石碎屑,层层叠叠堆积成垂直分异显著的土壤谱系,从山麓的褐土到山顶的草甸土,每一类土壤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与植被,构成了秦岭北麓最完整的土壤——植被垂直带谱之一。正是这样的地质条件,让车峪成为秦岭北麓的“生态宝库”之一,这里既有北方的油松、栎树,也有南方的常绿灌木与藤本植物,甚至还能见到珍稀的秦岭冷杉与太白红杉,多样的植被又进一步滋养了豹猫、红腹角雉等野生动物,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可以说,车峪的地质演化史,就是秦岭造山运动的微观缩影。
车峪的故事从未有“终点”。它所承载的,不仅是秦岭的生态价值与人文记忆,更关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珍视车峪,便是守护秦岭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便是传承“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而探索车峪的未来,本质上是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当我们再次回望车峪,那些苍翠的山林、奔涌的溪流、古老的栈道与淳朴的村民,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续的意义。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以谦卑的姿态倾听自然的声音,以传承的自觉守护文明的火种,让车峪这样的“生态瑰宝”,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能触摸历史、亲近自然、感悟文明的净土——这便是车峪给予我们的珍贵启示,也是我们书写这片土地的最终意义。
------2025年09月20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20/content_29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