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讲座55]李宏弟丨〔南仙吕·二犯月儿高〕浅析2
(2025-09-05 18:35:47)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三、古代例曲分析
例一:明·唐寅《失题》(四联章其三)小令(按谱一、谱二、谱三、谱七)
〔月儿高〕漫折长亭柳,情浓怕分手。欲上雕鞍去,扯住罗衫袖。问道归期,端的(是)甚时候?〔五更转〕回言未卜奇与偶,懒唱阳关,慵斟别酒。〔红叶儿〕酒,除(非)是(你)解消愁。〔月儿高〕(我只怕)酒醉还醒,愁怀又依旧。
注:“欲、扯、问”俱可平。(《九宫正始》注)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送别的地方。雕鞍:装饰精美的马鞍。罗衫袖:轻薄的丝绸衣服的袖子。阳关:指《阳关三叠》,古代送别时的歌曲。慵:懒惰,不情愿。
译文:随意折下长亭的柳枝,情感深厚害怕分别。正要骑上马离开,却被她拉住了衣袖。问起归期,究竟是什么时候呢?回答说未来难以预料,懒得唱《阳关三叠》,也不愿意喝送别的酒。酒呀酒,除非是你能消解我的忧愁。我只怕酒醉之后还会醒来,愁绪依然如旧。
赏析:
这首曲作,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即将分别的恋人的深深依恋和不舍。
曲作大体分三层意思:首二句为第一层,通过痴情女子在长亭低头不经意间折柳的动作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离别的无奈和不舍。折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象征离别,长亭作为古代送别之地。这一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因此得出了直抒胸臆的第二句
“情浓怕分手”
的感慨;三至九句为第二层,通过上马鞍、扯衣袖两个传神动作和一问一答的对话描写,进一步生动地刻画了离别的缠绵悱恻。《阳关》,即《阳关三叠》是古代送别歌曲,意思不言而喻;尾四句为第三层,作者议论作结,发出一声长叹,借酒消愁,酒醒愁依旧。其中“酒,除非是你能解我的愁”这一反问句,通过酒的意象,既加深语气,渲染气氛,又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恋恋不舍。酒在古代常常用来排解愁绪,但这里的主人公认为,只有恋人才能真正解他的愁。总之,曲作通过一对恋人送别的场景刻画,眉目传情,细节达意,声情并茂,用典无痕。
同时,所用三个曲牌也意义非凡。月儿高,月亮代表思念之意,营造了一个风清月夜的特定氛围。五更转,五更时依然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红叶儿是古代文人传情之物,这里借酒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作者巧妙选用月儿高、五更转、红叶儿三个具有特殊意象的曲牌,把一对恋人离别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散曲,是一首典型的戏曲作品摘调。从曲意上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好像是截取了明传奇中一对恋人分别时相互对唱的一段唱词,不像是一首完整意义的小令。百度查了一下,显示为元代李直夫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第二折中间一段。具体是谁写的,因没有深研,不得而知。
需要说明的是,此曲摘自《九宫正始》
第226页,《无争斋散曲杂谈》第170页、《康熙曲谱》第117页、《北散曲和南散曲曲谱合编》第49页四本韵书,共同采用一个例曲。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在个别地方各异:一是首字:《九宫正始》用“谩”,《无争斋散曲杂谈》用“漫”,《康熙曲谱》和《北散曲和南散曲曲谱合编》用“慢”;二是第三句第二字:《九宫正始》、《康熙曲谱》和《北散曲和南散曲曲谱合编》用“上”,《无争斋散曲杂谈》用“跨”;三是〔红叶儿〕第二句:《九宫正始》用“除(非)是(你)解消愁”,《康熙曲谱》和《北散曲和南散曲曲谱合编》用“除是你消愁”,《无争斋散曲杂谈》用“除是解消愁”;四是倒数第二句衬字:《九宫正始》用“我只怕”,《康熙曲谱》和《北散曲和南散曲曲谱合编》用“只怕”,《无争斋散曲杂谈》没有用衬字。然而,谢伯阳编撰的《全明散曲(增补版)》第1151页(第二卷)收录唐寅的《失题》四首联章其三,和上边例曲有19个字左右不同,而且正文中没有标曲牌:
送别长亭柳,情浓怕分手。欲跨雕鞍去,扯住罗衫袖。问道归期,端的甚时候?盟言未卜未卜鲛绡透,唱彻阳关,重斟别酒。酒,除非是解消愁。只怕酒醉更残,愁来又依旧。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一生充满了波折,早年曾中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被贬为吏,从此心灰意冷,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除诗文外,唐寅也尝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例二:明·薛岗《舞》小令(按谱一)
〔月儿高〕小院花阴护,华堂香气覆。缓奏柘枝曲,妙转莲花步。杨柳纤腰,软弱疑无骨。〔五更转〕叮咚环佩,环佩摇金玉。(只闻得)一阵香风,(正)吴娃席(上)舞。〔红叶儿〕舞,裙底翠盘熟。〔月儿高〕(那更有)一曲霓裳,(乱)婆娑呈影孤。
注:摘自《无争斋散曲杂谈》第170页,题目为《舞》。谢伯阳编撰的《全明散曲(增补版)》第3394页(第四卷)中,题目为《吹弹歌舞》联章第四首《舞》,前三首分别为《吹》《弹》《歌》。柘枝曲:古代舞蹈曲名,源于西域,盛行于唐代。环佩:古代妇女佩戴的玉饰,行走时会发出声响。吴娃:指吴地的美女,吴地指江南一带。翠盘:舞者所用的道具,通常为绿色的盘子。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传为唐玄宗所作。
译文:
小院里花荫遮护,华堂中香气弥漫。缓缓奏起《柘枝曲》,舞者轻盈地转动着莲花般的舞步。她的腰肢如杨柳般柔软,仿佛没有骨头一般。环佩叮咚作响,如同金玉相击。一阵香风吹过,吴地的美女在席上翩翩起舞。舞动中,裙底的翠盘显得格外熟练。接着又奏起《霓裳羽衣曲》,舞者轻盈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孤独。
赏析:
《月儿高》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的琵琶谱手抄本《高和江东》中,后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这首曲子的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其产生背景与《霓裳羽衣曲》相似。明代薛岗将其改编为曲词。这首曲作通过对舞蹈和音乐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娱乐生活和审美情趣。
曲作大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首二句,描绘了宫廷或贵族家庭小院和华堂的环境,花荫遮护、香气弥漫,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第二部分为三到十句,舞者的轻盈舞姿、环佩的叮咚声响、香风的拂面,以及《霓裳羽衣曲》的悠扬旋律,共同营造出一种优雅、宁静的氛围。尤其是“软弱疑无骨”句,比喻独到,柔美无比。“叮咚环佩,环佩摇金玉”句,细腻描写环佩的声响,增强了曲子的音乐感,读者仿佛能听到舞者的脚步声;第三部分为后四句,夹叙夹议,不仅描绘了舞者的舞姿优美,还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尤其是最后一句“乱婆娑呈影孤”,舞者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孤独,暗示了繁华背后的寂寞,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糜烂的生活方式,使整首曲词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刻。
薛岗(约1535—1595),字歧峰,别号金山野人,山东益都人。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试经学夺魁本省,其后四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与同郡冯惟敏人谓“冯君骚雅,薛君庄丽”,一时并传。著有《金山雅调南北小令》一卷,及戏曲作品《香山记传奇》等。谢伯阳《全明散曲》收其小令105首。
例三:明·唐寅《失题》(四联章其一)(按谱四)
烟锁垂杨院,日长绣帘卷。人静莺声细,花落重门掩。薄幸不来,羞睹画梁燕。天涯咫尺,咫尺情人远。(只怕)路阻蓝桥,无由得见。天,天若肯周全。除非(是)梦里相逢,(把奴)衷肠诉一遍。
注:摘自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李权效编订《元明南北曲小令正谱》第153页。谢伯阳编撰的《全明散曲(增补版)》第1151页(第二卷)其一第七句“咫尺”后没有逗号,衬字没有括号。薄幸:薄情的人。画梁燕:画梁上的燕子。路阻蓝桥:比喻路途遥远,难以相见。蓝桥:传说中的仙桥。
译文:烟雾笼罩着垂杨环绕的庭院,长长的白天里,绣帘被卷起。四周寂静,只有黄莺的叫声细细传来,落花堆积在紧闭的大门前。那个薄情的人不来,我羞于看见画梁上的燕子。虽然天涯咫尺,但情人却远在天涯。只怕路途遥远,无法相见。天啊,天若能成全我们,除非在梦中相遇,才能倾诉我心中的思念。
赏析:
曲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痴情女子在春日里独守空闺的孤独和期盼。庭院的静谧、黄莺的叫声、落花的堆积,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和期待的氛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贯穿全曲,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渴望。前四句描绘了庭院的静谧和春天的景象,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中间六句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对薄情人的失望,画梁上的燕子成了她情感的寄托。最后四句则是女子对天的祈求,希望能在梦中与情人相见,倾诉衷肠,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渴望。曲作结构紧凑,意境层层递进,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