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房里的两件宝[江南橘子]

(2025-08-17 17:35:16)
分类: 书法知识讲堂[转]

  砚的别称


  砚,也称砚台,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古代文士赋予其很多有趣的别称。


  砚瓦:俗称瓦头砚,又叫瓦砚。秦汉时用的建筑瓦当,多采用澄泥制成,后来被人们改制成砚。唐代吴融《古砚瓦赋》曰:“勿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也有记载:“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为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砚池: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形,称作砚池。砚池,是指在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的,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晋代傅玄《砚赋》云:“匪方圆之足定,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


  陶泓: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毛颖传》中称砚为陶泓。唐宋时代,石砚已普遍,但因开采困难、制作条件受限制,相比较而言,陶砚更便于制作,陶泓专指瓦砚。


  砚山:依石头的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所以叫作砚山。明代文人高谦《遵生八笺》曰:“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


  墨海:一般用以称大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清代文人翟灏《通俗编》曰:“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鸿氏之砚’。”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宋代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刊入清代高凤翰《砚史》的那方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的大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


  墨池:一般称小的砚台。即大砚称“海”,小砚称“池”。也有把墨盒称为墨池的。


  石君: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里面记载:“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由此而得名。清代王继香的《七星砚铭》曰:“北斗粲粲孕石君,繁忙上腾昌斯文。”


  即墨侯: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曰:“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徐公:不知道的,可能认为“徐公”是指人,实则为砚台的俗称,专指鲁砚中的“徐公砚”。书法家舒同曾为此砚题词曰“美哉徐公”。


  石友:古人特别珍惜“情”,读书人常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视为友人,所以砚被俗称为石友。宋代王炎有诗曰:“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纸,“石友”指砚。广而传之,众皆称砚为石友。


  话说毛笔


  在我国,笔的历史很悠久。


  晋代张华《博物志》中称笔为秦时蒙恬所造;晋代崔豹也说:“蒙恬造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毫为柱,羊毫为被。”不过,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笔的起始,远在蒙恬之前。所以崔豹的说法更可能是指蒙恬改良了笔的材质和制作方法,使笔的性能更完善。


  战国时期,笔的称谓各诸侯国不一。楚国叫聿,吴国叫不律,燕国称弗,到秦始皇时才逐渐统一称为笔。秦笔多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所以“笔”字从“竹”。


  到了汉代,有的笔以木为管,如1931年在西北居延地区出土的“汉居延笔”便是典型例证,那时的笔已经比较讲究了。魏晋时制笔,多承汉制。


  隋唐时期,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县东北、江苏省溧水县之南的“宣州中山”,出产的“宣笔”风行天下。在唐代,制作宣笔最有名的是陈氏、诸葛氏两家,他们制作的宣笔驰名全国。


  元代,浙江吴兴(今湖州)涌现出冯应科、陆文宝等一众制笔名家。此时湖笔凭借精良工艺与卓越品质逐渐崛起,深受文人学士与书画大师的推崇。湖笔进入皇家视野、成为贡品并受青睐,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20世纪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自来水笔的出现等因素,制笔(指毛笔)业陷入了不景气的境地。


  宣笔自古以紫毫见长,湖笔以羊毫为优。两种笔选料均丰富考究,制作精细,光是笔毛就不下几十种。它们各有所长,历来为文房中的珍宝,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1909年,安徽六安一品斋笔庄制作的毛笔,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一等工艺品,获得金、银奖牌各一枚。



 

------2025年08月16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8/16/content_29115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