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几豆[杨子明]
(2024-11-02 13:19:32)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广东人称父亲“老豆”,外地人百思不得其解。问之本地粤人,亦不知所以。南粤古俗多,老豆称父,当有渊源,或与古时敬老相关。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有着悠久的历史。本于人生来世间活一趟不易,历代都鼓励人生长寿。
《礼记》就有很多尊老的记载,如六十享三豆,七十享四豆,八十享五豆,九十享六豆,越老越得尊荣。豆是古时的盛器,老人家所享受的“豆”,就是指碗碟所盛的每一份食物。古时围餐亦分食,符合今天的卫生标准。每人面前的食物分量和内容则不同,有等级之分,可见阶级社会的等级在饭桌上也有明显区别。
那么,“六豆”是个什么待遇呢?春秋时,大夫是国家官员,屈原就曾当过大夫之职。上大夫的餐标是八豆,下大夫是六豆。九十岁老人能享受到下大夫的待遇。到了汉代亦尊老,七十岁可享受六百石即县令级官员的待遇,朝廷送给定量的米肉布帛。只是那时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下,人均寿命不是很长,人生七十已是稀有,活到八九十岁的人极少。长命百岁,几近神仙了,其待遇《礼记》没有提及,想来定多高都不为过。
当今也尊老,但跟古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古时是老来稀,以致“家有一老胜有一宝”,有长寿老人的家庭是何等荣耀!在家里,爷是爷,孙是孙,尊卑有序。而时下的爷孙关系,已被调侃成“爷爷是孙子,孙子是祖宗”,撇开宠爱子孙不说,起码老人已不如旧时尊荣了。老人长寿是好事,长寿普遍之后是老人越来越多,不经意间步入了老龄社会,尽管很多老者仍不服气、不服老。当今老人的待遇如何呢?如果标准两千年不变,只需“豆”的话,别说下大夫,就是食上大夫的八豆都不会太难!看来,老人对幸福的要求,不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古时生产力低下,物质匮缺,人们一天到晚忙碌,一年到头奔波,亦只图得温饱,求得基本生存,谈不上生活质量。老人失去劳力后,可享受政府的“豆”,这是当时朝廷、社会和家庭认可的标准。如今经济发展、物质充裕、文化活跃、生活多姿彩,但仍有太多的老人困扰于疾病和孤独;温饱之外,他们还渴望更愉快地生活,渴望在外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可见,光有豆是远远不够的,数豆之食资,还不能满足老人对晚年幸福的渴求。
随着老龄问题日趋严峻,是该把“豆”重新定义并做好做足做漂亮。
------2024年10月12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10/12/content_227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