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民国文化名流的“朋友圈”[雯瑾]

(2024-08-18 10:38:27)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帝国和家族秩序中走出来,成为民间的游士,并试图重建社会重心。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及其学生的合著《有为有守: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出版,和许纪霖教授的《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一起,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研究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思想文化的系列。


  《有为有守》一书的纵轴以时间为单位,横跨1895—1949年,囊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内容上以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日常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公众传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横轴则以北京、上海、昆明等知识分子活动的地域为坐标,将都市文化史与知识分子研究相结合,探索了知识分子研究的全新路径,成就了一部全面而生动的社会生活史。


  本书初版于2008年,除许纪霖教授外,其他七位作者都是他的学生。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且八位作者行文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以许纪霖教授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延续了许教授在总序中奠定的基调,并对其在总序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和回应,史料丰富翔实,细节生动有趣,考察了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关系,剖析了一般意义上地理“空间”概念外的文化社会关系。


  诚如许纪霖教授在新版后记中所说,十几年间,七位学生皆已“长大成才”。瞿骏、唐小兵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宋宏、王晓渔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王儒年如今在中国药科大学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郑志峰已经成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的教授、副院长;而储德天,也已经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副编审,早已是资深策划编辑。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成为史学界和公共知识界小有名气的青年学人;再回首,此书的作者阵容可谓豪华。


  在传统的“士绅社会”之中,来自世家大族的各级士绅们,在既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中生活,通过私塾、科举和书院等空间形态所形成的学统关系,借助各种方式互相串联,形成了多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交往网络。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商业社会的崛起,近代的都市替代传统的乡村,成为社会文化和公共关系的中心,传统的士大夫亦向近代的知识人转变。从乡村走进都市,摆脱血缘、地缘的束缚,进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晚清民国的知识分子在寻求立足的同时,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


  近代知识分子的交往,依然起步于学缘和地缘,但又超越于此。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框架逐渐解体,以道德为中心的规范知识让步于以科学为中心的自然知识。以传统的地缘和近代的学缘关系来凝聚,晚清民国知识分子通过结社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个松散的、志同道合的同人共同体,又因为结社而相互冲突、自我分裂。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虽仍内嵌于其学统关系之中,却已非核心。学校取代书院,成为文化生产的重心;名牌学府的毕业生,取代传统的以科举和书院为核心的同年、同门,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一个以近代学统为中心、以新式教育文凭来划分的等级性精英网络基本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学术贵族阶层就此显现。近代的意识形态认同、近代的学缘关系,与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的相互镶嵌,构成了复杂的人际交往网络。


  随着近代中国学校的基本建制奠定、新式知识分子的职业化,使得知识分子无论在身份上还是心态上都获得了独立,取得了相对的自由,有了自己独立的建制化资源。大学拥有自己的文化标准和精英选拔标准,掌握了知识生产的核心权力,并且将这套文化标准推广到社会。学校不仅是知识和人才的生产场所,同时也是公共舆论的空间,而社团则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组织化和社会文化实践的可能。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社团很少以正式的团体名义出现,通常以同人刊物为中心——20世纪20年代的《努力周报》、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评论》、20世纪40年代的《独立时论》,以各种政治和文化的意识形态为基本分野。


  正如许纪霖教授在总序中所指出的,“学校、报纸和结社,既是近代中国的公共网络,也是中国特殊的公共领域。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与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为基本成员的欧洲公共领域不一样,却与明代士大夫的书院、讲学与结社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和精神联系。近代中国‘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只有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脉络之中,才能理解其特殊的发展形态。”


  不断改进的印刷业提供了技术基础,知识分子社团的舆论影响,通过公共传媒如报纸、杂志、书籍得以实现,公共传媒也成为学校之外最大的公共网络。全国的大报、地方性报纸以及面向基层的白话小报,形成了一个等级性的传媒网络,逐层蔓延展开,形成一个以上海和北京为中心,以中大城市为中介,最后遍布全国城乡的知识分子公众网络。


  借助学校、传媒和学会等公共网络,沙龙、茶馆、广场等公共空间,知识分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文化影响力,亦背负起自身的精神担当。他们与城市资产阶级一起建构了一个民间社会,试图重建社会的重心。而这一“知识人社会”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都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形成过程,知识分子通过与都市社会的双向互动,在从庙堂分散到江湖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有为有守》一书,从都市空间入手,描绘晚清民国中国知识人社会的动态图景,揭示了其间个人及群体之间交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呈现了一幅都市知识分子的关系网络,再现了大转型时代学人们丰富、立体、完整的精神世界。这既是一部全面而生动的社会生活史,也是一本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源流的必读书。


  《有为有守: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许纪霖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4年版



-----2024年08月0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长安悦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8/03/content_21414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