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弥乐佛弟子
弥乐佛弟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俗社民国时期的名角儿(下)[陇上一痴]

(2024-06-01 17:48:1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20世纪30年代,是秦腔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易俗社演出的辉煌时期。此时,该社的演出阵容,是以王天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演员为主。


  王天民,原籍陕西岐山,生于西安,1924年入社学艺,为易俗社第六期学员;工小旦,艺术风格融党甘亭活泼俏丽和陈雨农端庄持重于一体。1926年围城之后,迅速红遍长安,十余岁便跻身名演员行列。至1950年前后,王天民一直为易俗社第一主演,演出剧目百余出,是易俗社继刘箴俗之后旦角艺术又一高峰。《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评价他:“面若满月,行若浮云,庄重而不板滞,活泼而不轻佻,喜怒哀乐能合分际……唱工之娓娓动听,为本社历来所未有。其声誉之在今日,犹昔日之刘箴俗。”


  易俗社向来注重整体性,强调舞台上角色无大小,在演员的宣传上也是整体推出,戏报上常写“全体学生一起登台”字样,并不着重突出名角个人。即使这样,1932年和1937年的两次北平之行,王天民依然成为媒体评论的焦点。北平《全民报》评论说:“若王天民者,谓之长安城中之梅兰芳,较为的当也。”天津《大公报》刊登的《易俗社的主角》一文也说:“尤其是主角王天民细腻的表演,不独拉住了多少戏迷,并且把许多和戏剧素无缘分的人也都吸引住了。一般人都是众口同声的赠他一个‘陕西梅兰芳’的徽号。”封至模在《王天民之“杀手锏”》一文中说他:“扮相得一腻字,身段得一娇字,做工得一细字,脱尽秦腔之短。”高度准确概括了王天民的艺术特点。


  除王天民外,易俗社北平之行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明星是须生演员耿善民。耿善民,陕西长安人,个头高挑,浓眉秀目。除形象优势外,他有极高的表演天赋,在继承秦腔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学习京剧的长处,形成了自己风流潇洒、儒雅端庄的艺术特色。经他演绎的人物,往往有别于常人的魅力。从1928年起,至1939年,耿善民一直为易俗社头牌须生,几乎参与了这一时期易俗社所有的排演剧目。封至模曾评价他:“作风台步,迥异畴昔,虽有抄袭皮黄痕迹,确已脱尽秦腔之粗俗火气。尤以饰历史名人为擅长。老派决不可及。”正因为耿善民的表演借鉴了京剧,两次的北平之行,使得他声名鹊起,京剧界给予他很多赞誉。齐如山在《与陕西易俗社同人书》中说:“此次所听贵社旧戏数出,最妙者为耿生善民之《宁武关》,就以此剧而论。周遇吉上场后十几分钟并无多少话白,而用身段锣鼓,便能将周遇吉之心绪完全表现烘托出来。”1937年,他在北平主演《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两剧,大获成功,人称“活岳飞”。


  作为生旦戏的台柱,王天民的黄金搭档是康顿易。康顿易,陕西长安南康村(今属西安市未央区)人,与王天民配戏,名誉日盛,围城之后,成为该社第一小生,凡甲班演出的本戏,均由他与王天民合作。与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得意郎君》等戏,配合默契,能起到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已成为经典之作。与康顿易同为双生台柱的是王秉中。相比康顿易的儒雅而言,王秉中的风格则偏重英武。王秉中,陕西长安延兴门村(今属西安市雁塔区)人。他以文武小生开蒙,又兼演须生、红生,京秦不挡,文武兼备,每塑造一角色,均有独到之处,令观者印象深刻;偶尔反串小旦、丑角、老旦亦能技高一筹,使人叹服。天赋之高,戏路之宽,秦腔演员中少有人及。


  这一时期,在以生旦为主的易俗社涌现出一位花脸名家李可易。他是陕西兴平人,1920年入社学艺,是易俗社成就最高的净角演员。1934年媒体举办秦腔“五魁”民意测验,李可易得票数居净行榜首,获“花脸大王”称号。早期演出秦腔,也演京剧,有文戏,也有武戏,有大花脸剧目,也有二花脸剧目,尤其以火爆炽烈的气势和优美边式的功架为旁人所不及。北平之行,有评论者说他饰演的金兀术一出台就有气吞山河的气势。相比表演艺术,李可易在教学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李可易就参与了教学活动,直到1964年年底退休为止。在易俗社内部,凡比他晚的学生,均得到了他的训练和指导。李可易本工花脸,但他腹笥渊博,生旦净丑、文武场面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的教学涉及各行当各门类,每一行当、每一角色经他教授,均能表演出人物个性,演活人物。亲授学生有数百人之多,成家成名者亦不下数十人。


  以上人员和小旦王文华、青衣高符中、须生赵柱国及易俗社早期演员刘迪民、马平民、汤涤俗、张镇中等,组成了强盛的易俗社20世纪30年代甲班阵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易俗社是甲乙两班同时演出。乙班的庄正中、刘文中、雒秉华、王月华、宋上华、杨令俗、徐抚民、王蔼民、郭朝中等主要演员,或红极一时,或终享大名,他们与甲班共同书写了易俗社鼎盛期的演艺辉煌。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细述。


  (作者原名苟登财,为秦腔历史研究者)



------2024年06月01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之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6/01/content_20123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