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俗社民国时期的名角儿(上)[陇上一痴]

(2024-06-01 17:53:38)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兼教育和演出于一体的易俗社,自1912年至1949年,共培养13期学生,大约400人。这些学生承担了民国30多年间该社的演出任务。这一时期的演出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刘箴俗为代表的前期阶段和以王天民为代表的后期阶段。本文重点介绍以刘箴俗为代表的前期易俗社著名演员。


  刘箴俗,陕西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1913年入社学艺,工小旦。他天赋极高,首演孙仁玉新编折戏《女娃劝学》便获得好评。又经党甘亭执排传统剧《慈云庵》《忠孝图》,演出后观众叹之为神童,获得“虼蚤红”称号。之后,孙仁玉又为他量身创作《青梅传》一剧,演出后声名大振,景梅九在其去世后写挽诗一首:“生小十三上舞楼,苗条娇胜女儿柔。只因一曲《青梅传》,到处逢人说嘒刘。”天赋与勤奋,加上良师指点,刘箴俗很快成为易俗社台柱。易俗社民国前期,他主演剧目计有本戏近40部,折戏20余出。1921年易俗社赴武汉演出大获成功,刘箴俗获誉最多,演艺事业达到顶峰,不但评论界好评如潮,将他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相提并论,而且欧阳予倩本人也给予刘箴俗极高评价。1931年,他在《陕西易俗社之今昔》一文中说:“我尤其欢喜刘箴俗,他实在有演戏的天才……箴俗是生就演旦角的材料,很少人能够及他……我所看见的旦角,所得印象最深的莫如箴俗。我敢说现在北边几个有名的花旦,没有一个能够及他。我看他的戏不过一两出,始终不会忘记。”1931年编制的《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中评价刘箴俗:“艺术道德为本社旦角第一,陕人以比梅兰芳,称曰‘东梅西刘’。武汉人士至誉之为‘戏圣’。”王绍猷在《八十年来秦中驰名之男女演员》一文中称赞他:“梨花带雨,色艺绝伦,名流武汉,技冠三秦。”正当人们对刘箴俗抱有很大期望时,他却因病于1924年12月底去世,年仅21岁。一颗璀璨夺目的秦腔希望之星,就此陨落,令人扼腕叹息。


  与刘箴俗同时期、最能代表民国前期易俗社演员群体的还有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苏牖民、马平民。这“二刘一沈一路苏马”合称“易俗社六君子”。


  刘迪民,湖北郧阳人,他与刘箴俗并称“二刘”。早期易俗社双生双旦的剧目,均由“二刘”主演,虽然二人同属小旦行当,但在同一剧中刘迪民往往饰演性格端庄、偏重唱功的角色,刘箴俗则饰演性格活泼、偏重做功的角色。刘迪民的艺术生命也较刘箴俗更长,1924年刘箴俗病故,1928年王天民崛起后,刘迪民与王天民还搭档了十四五年。后期演出之余他兼任文化课教员、戏曲科教练、执排导演等工作,是老教练长陈雨农的得力助手,培养后期各班学生功绩卓著。


  沈和中,陕西咸阳人。易俗社早期小生台柱,是刘箴俗的最主要艺术搭档。《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评价他:“为十六年以前本社第一小生,常与刘箴俗配戏,时称双绝。”在易俗社期间,沈和中主演的本戏有40余部,除易俗社的新编剧目之外,还擅演一些秦腔传统折子戏,尤其《黄鹤楼》一剧为其代表作,素有“活周瑜”的美誉。沈和中还有一个特长是京剧武戏,在武汉演出《独木关》时,有评论就说沈和中所唱京调二黄,嗓音嘹亮,响遏行云……做工出众,刀马超群,英雄气概,令人拜倒。一时彩声不绝,震耳欲聋。


  路习易,陕西长安大明宫殿村(今属西安市新城区)人。与沈和中同为易俗社早期小生台柱,戏路宽广,尤其擅长武戏。《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评价其“文武秦黄俱能,声音高朗历来未有。”易俗社早期双生双旦的剧目,双小旦由“二刘”主演,双小生则由沈和中与路习易主演。由于路习易武功基础特优,他更偏重于武戏角色。其中《桑李传》一剧为他赢得了很大荣誉。武汉期间,有评论文章认为《桑李传》当以路习易之桑岱首屈一指。


  苏牖民,陕西长安人。《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说他有“丑角大王”之名。常言说“无丑不成戏”,这句话表明丑角行当在传统戏曲中的地位。易俗社编剧十分清楚戏曲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该社新创剧目中单列诙谐一类,由丑角担当主演。以大家熟知的《三滴血》为例,其中的晋信书即由苏牖民首创。晋信书虽属丑角应工,却又融入了老生的诸多元素。造型上,挂黪三髯口,戴方翅纱帽,穿正生官衣,这都是老生的装扮,最后勾豆腐块脸谱,表明他是丑角;表演上,走正生台步,韵白与普通白夹杂。这样越是一本正经,越显得人物滑稽可笑,起到了讽刺作用。此后百年,凡演此角色者,均按他的表演路数,已成经典范本。


  马平民,陕西永寿人。学艺后,因勤奋好学,熟练掌握了丑行各类角色的表演,参与演出剧目近百出,人称“丑行大师”“马博士”。1921年曾游武汉,1932年前后和1937年两赴北平,均载誉而归。第一次北平归来后,封至模在《陕西四年来之戏剧》一文中称赞他“天赋既厚,学力尤强,机警善变,不所不能。北平游回,技术更见精进。诚为陕西近代戏圣‘润润子’以后惟一人才。”


  易俗社早期演出的辉煌在1921年至1922年的武汉之行,让秦腔走出三秦大地的同时,“六君子”之名也远播江汉。自1924年刘箴俗去世,接着1926年“围城事件”以后,易俗社早期核心演员出走大半,以王天民为首的新一代演员取代了原有演出阵容,易俗社便进入了第二个演艺阶段。


  (作者原名苟登财,为秦腔历史研究者)



------2024年05月25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之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5/25/content_19984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