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心灵的勤快


心灵的勤快
张君燕
朋友在美食街上开着一家小饭店,街上林立着数十家餐馆,竞争可以说是相当激烈。为了吸引顾客,餐馆老板想了很多办法,又是打折促销,又是请来网红营销,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与周围的热闹的“大动作”相比,朋友这边却似乎静悄悄的——对方如此勤快,自己这么佛系,岂不是会被淘汰?朋友笑而不语,继续把心思花在打磨菜品与优化卫生上。为了让一道招牌红烧肉更入味,他反复研究火候与配料比例,跑去向多位老厨师请教;为解决后厨卫生死角问题,他设计出分区清洁制度,还定制了特殊的厨具收纳架。
起初,朋友的店在热闹的促销声中显得有些冷清,但随着时间推移,食客们发现这里的菜品总能带来惊喜,用餐环境也让人安心。如今,即便没有花哨的营销活动,店里依然座无虚席,许多顾客跨越半座城只为尝一口地道滋味。而当初那些只想着靠营销吸引顾客的店铺,都因各种原因难以为继。
我想起读书时,一直坚信“勤能补拙”。于是晨露未晞时,我已在书桌前堆砌起习题的高墙,暮色四合后,台灯依然照亮着重复的轨迹。但半个学期下来,我无奈地发现自己的进步非常有限。同桌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有没有认真思考总结过,你做的是一千道题,还是一道题重复了一千次?”
我突然明白,也许学渣与学霸的分野,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前者用身体的忙碌掩盖思维的懒惰,如同蒙着眼推磨的驴,看似走了千万里,却始终困在原地;后者则像穿越迷雾的航船,以思考为罗盘,每一次对难题的拆解、对解法的创新,都是在思维的海洋里开辟新航道。前者是身体机械的重复,是假勤快;后者靠思维的跃动和心灵的跋涉,才算是真正的勤快。
古人说“业精于勤”,但这“勤”字的真谛,恰似工匠雕琢璞玉,需时时叩问:“何处该保留天然纹理?脏杂之是要去掉后镂空,还是保留它靠图案设计变废为宝?”而不是闷头苦干,全然不顾这块原石自身的形状、色调和材质。就像溪流奔涌向前,不仅需要水的量,更需要地势的引导与山石的碰撞,才能激荡出浪花。同样的,有经验的农夫不会在同一块土地上盲目翻耕,而是观察土壤的特性,顺应时节的流转,灵活地变通,选择适合耕种的庄稼。
总而言之,无论在哪个时代,比身体的忙碌更珍贵的,是心灵的勤快,是对万事万物始终保持一份敏锐和思索。
《西安晚报》2025年7月30日
前一篇:《光明日报》:荆条花开
后一篇:《大公报》:生命的本真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