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别对我说谎 (10)
(2014-03-20 10:58:08)
标签:
生活育儿育己 |
团子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很大的衣柜,玩捉迷藏的时候,她很喜欢在里面躲着。后来,衣柜就卖掉了,另换了一个。最近某一次,她跟姑姥姥玩捉迷藏,躲到了新的衣柜里,不过新的衣柜比较小,她躲起来并不舒服。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她说:“妈妈,明天能给我买一个跟以前的衣柜一模一样的吗?还放在原来的位置行吗?”
我很为难,因为那个衣柜样式我不喜欢,即使再买,也不会买一样的。而且,也不可能为了她藏猫猫方便,再另换一个衣柜呀。放在原来的位置更不可能,去掉多余的家具以后,房间显得很清爽。
被拒绝了,团子就开始大哭。团子的大哭每次都能持续很长时间,哭的大人也精疲力竭。姑姥姥很着急,说:“你哄哄她。”然后对团子说:“明天买不了,4岁的时候买给你好吗?”
我不同意:“4岁很快就到了,到时候你要买给她吗?即使是孩子也不能骗她。”团子继续大哭。很久很久,最后妥协的方案是6岁的时候,可以买一个我们俩都喜欢的衣柜。
对我来说,如果她6岁的时候还记得,或者想换个衣柜的话,是可以满足她的需要的。因为她到时候就是个大姑娘了,可以自己住一个房间,现在装她衣服的柜子就小了。这个承诺,可以实现。
我发现,上一代人,比如团子的姥姥,姥爷还有姑姥姥,都喜欢用哄的方法来对待孩子。所谓的哄,其实是图省事,多数时候都是为了达到大人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前不久团子生病的时候,要打针。无论是姑姥姥,还是姥姥,都异口同声的对团子说,打针不疼,一下就好了。这不就是在哄孩子吗?打针怎么可能不疼呢?我对团子说,打针是有点疼的,但是没办法,忍一忍吧。我在的时候,团子很快就可以接受打针这件事情。
真实,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孩子的心灵里,就像骨架一样,可以牢牢的帮孩子支撑建构起自己的人格,就像定海神针一样,能让孩子坚定自己的方向和在世界上的位置。跟真实相伴的孩子,眼神是坚定明亮的;如果一直生活在谎言里,孩子就会变得混乱。
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里面,提到了他对焦虑人群的一项研究。他的研究对象都是未婚妈妈。他发现童年时代同样都被父母排斥的孩子,长大以后未必都会焦虑。其中有一位未婚妈妈,焦虑程度很低,能够以非常务实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因为,她的父母很直接的表现出对她的排斥。她很小就清楚,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所以,她是在意识觉察的层次,真实的接纳了父母的态度。也因此,她并没有对父母的爱有混淆不清的期待。她可以跟身边的人有亲密的人际关系。有真正的朋友。
罗洛·梅整理出来的原则是: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没有落差,是孩子长大成人能相对免于神经性焦虑的重要原因。
通俗的来说,对孩子,不被爱比虚假的爱来得好。
当然,我们日常哄哄孩子,跟我们不爱孩子的虚假是两码事。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当我们哄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给了孩子虚假的期待。孩子信任我们,信任这个世界,他们是无条件的信赖着世界给他们的一切。但是当我们说谎的时候,就是在摧毁孩子的天真和对世界的信任。比如我答应给她买衣柜,却没有买,作为孩子,她什么也做不了。甚至,也不敢真的在意识层面怨恨父母。因为父母是她的世界之源。但是,面对现实和期待的巨大落差,孩子就会混乱。当生活中的谎言太多的时候,孩子就是痛苦而焦虑的。在一个焦虑的孩子心里,失去的是对自己和世界关系的觉察。当一个人,没办法觉察世界的时候,你怎么指望他是聪明的呢?
其实,没有差生,没有笨蛋,只有受苦的孩子。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从别对他说谎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