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座的时候,经常有朋友要求推荐书单,从这期开始,我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推荐一些书给大家。
第一本推荐大家阅读的,是弗洛姆写的《爱的艺术》。
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谈论的一个字,就是爱。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很少去想一想,爱究竟是什么?如何才算去爱一个人?
弗洛姆说,爱首先是给予,是分担,而不是迷恋,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关于给予,有很多误解,认为爱就是让出什么东西,就是被剥夺,就是牺牲。如果,我们在潜意识中,这样认为爱的定义,那么,当我们给予的时候,就会让我们痛苦,我们自然不愿意去爱,去给予。而且,我们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是物质上的给予,是购买。其实,对孩子来说,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百辆小汽车或者几十个芭比娃娃。我们真正可以给予孩子的,是我们的幽默,发自内心的笑声……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是我们的生命的活力。
除了给予,作为爱,还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爱就意味着关心,意味着你愿意为了对方,付出自己的时间。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个人说爱花,却总是忘记浇水,那没人相信这是在爱花。在小王子里面,狐狸告诉小王子,你为你玫瑰付出的时间,使你如此爱你的玫瑰。母亲并非生来就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母爱,是在一次次半夜醒来喂奶,一次次轻声摇晃哄睡的过程中,慢慢的越来越爱自己的孩子的。
关心照顾的另一个方面,是责任。对母亲和婴儿来说,除了照顾身体的需要以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照顾孩子的精神需要。在孩子3岁之前,不要长时间的出差,离开孩子,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你知道,对太小的孩子来说,你的离开,就意味着消失;在孩子需要学走路的时候,让他自己去摔跤,这也是你的责任,因为你知道,只有自己探索,才能学会如何适应这个世界;在孩子学剪纸的时候,让他自己去摸索,而不是担心他会伤到自己,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你知道,担心是你自己的,你要自己承受这些,而不是发泄给孩子。要做到这样去承担爱的责任,就意味着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如果没有尊重,没有能够按照本来面目去看孩子,去让孩子按照本性成长和发展,那么,对孩子的责任就很容易变成统治和占有。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吃饭的时候,当妈的或者是姥姥奶奶,一勺接着一勺的喂2,3岁的孩子,有的时候还会追着喂,完全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乐趣。我们也会看到,孩子2,30岁的时候,父母开始安排孩子接下来的人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尊重孩子,这需要我们能真的认识孩子。所谓的认识,分很多种,作为爱的认识,需要深入爱的核心。这样的认识,只有当我自己,超越对我自己关心,并且看到另一个自己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于孩子,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十八岁,是如何成长的?一个1岁的孩子和一个3岁的孩子,在大脑和心理发育的时候,到底有什么不同?一个孩子几个月的时候,见人就笑,但是一两岁却见人就躲,这是不是正常?如果我们稍微主动去学习一点这方面的常识,多一点认识,就会少很多焦虑。
最深的认识,应该是能真的看到孩子。比如,孩子在生气发脾气,其实他可能是担心你离开他;孩子要吃夜奶,其实不是没吃饱,而是需要感受母亲的爱;孩子迟迟不睡,其实,是想跟你相处的再久一点。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认识,就会以为孩子是在胡搅蛮缠,是不懂事。这种认识孩子的母性的本能,是当你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就具有的,每个母亲天然的都具备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但是,这要求你首先对自己的情绪有敏感的觉察,这一点,我会放在后面来说。
何谓母爱?
弗洛姆在讨论母爱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要给孩子灌输热爱生命的态度。让孩子觉得,活着是美好的。做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是美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美好的,能看到每一天的太阳是美好的。
在圣经里有一段象征性的故事。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被描写为“到处都流动着奶和蜜。”奶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是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则象征着生命的甜蜜,生活的幸福和对生活的热爱。弗洛姆不无遗憾的说,能给孩子奶的母亲很多,但是能给孩子蜜的母亲却并不多。为了能给孩子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一个好妈妈,而且必须是一个幸福的母亲。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这两种态度都会对孩子的整个人格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其实也可以感受的到,身边有哪些人(孩子,也包括成年人),得到的不仅仅是奶,还有蜜。
爱一个小婴儿是很容易的,只要去给予就够了。但是,去爱一个完全独立的孩子,要难的多。母爱真正的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这个阶段,是很困难的,大部分母亲都没能完成这个考验。
我自己,清楚的记得,在某个午后,走在林荫道上,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不舍,清楚的意识到,我爱我的孩子,但是我养育她的过程,就是放手的过程。我如此的爱她,但是她终有一天要离开我,建立自己的家庭。
而无法放手的母亲,却常常戴着“无私”的面具出现。弗洛姆提出一个理论:尽管“无私”的母亲自己觉得她对孩子特别溺爱,实际上,她对自己关心的对象有一种深深压抑的敌视。之所以她过分的关心孩子,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她不得不这样,来补偿她所全然没有的爱孩子的能力。
“无私”的母亲和真实表现出来的自私的母亲并没有不同,甚至更糟。因为这层虚假的面具让孩子们无法去批评自己的母亲,留给孩子们的是对生活的困惑,是在德行伪装下对生活的厌恶。
关于这点,另一位心理学大师罗洛·梅也有同样的结论,他说“对孩子来说,真实的让孩子知道不被爱比虚假的爱要好的多。”
作为母亲,我们自己真实的生活,学会放下和离开,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讨论父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