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作兰 生活可以是第一理想(下)

标签:
北京青年报3月10日发表曹作兰原声讲堂讲座杂谈 |
■大多数人的精彩是通过生活体现出来的
■一定要让这个城市里60%的事都跟你有关
(接上期)
每个人的时点不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每个人会发生不同的情况,应该干不同的事,或者他只有在那个时点才能干好。
■在生活中寻找缘分,把握“时点”
我刚才说了我跟任继愈先生坐在一块聊天,任先生说了这样一个意思:“老师跟学生得对路,两个人得同气相求,有缘分才能更出成果。”他说:“现在全凭考试,中国专门有一批人,特别适合考试,什么时候他们都能得高分。但是他们不一定适合做研究,而且他们不一定让老师喜欢。老师没兴趣带他们,但是分数又够了,又不能不带,然后什么成果都出不来,白耽误工夫。”这话非常有道理。我们原来说讲缘分是指的谈恋爱,其实缘分真的不限于谈恋爱,什么都要讲缘分。一个人只能和人群里的一部分人相处和谐,感觉特别好。
孩子上学,如果真的碰上一个有缘分的好老师,这个老师看你的孩子对眼,那么孩子就会特别受鼓舞,特别有心气,然后他就觉得兴趣也来了,天天盼着老师表扬他,对学习就特别有感觉。如果碰上没缘分的老师,孩子找不着感觉的话,他真的就是再努力也不行。所以,以后小班制、个人化教学是个方向。家长应该好好下工夫研究孩子的特质,为孩子找适合的老师。
有条件的话,个人找工作、找同事、择邻居,都应该好好考察一下。缘分的这个东西是很微妙的。我们最近有个调查,一些男性企业家说,他们是因为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特别漂亮或特有气质,影响了他的人生,他永远忘不了。其实,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也就四五岁,怎么能记得老师脖子长长的,身板直直的,气质如兰的形象呢。可见,看上眼的这种东西,它是渗透到骨子里边的,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辈子。他那时就在心里埋下种子,觉得应该做像老师那样的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心里总有这样的影子。
每个人的时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大家着急:“哟,你看谁谁谁都读博士了。我这儿硕士还没考上呢。”“谁谁谁都世界各国转一圈了”,“你看我这孩子现在就业还一点不着边呢”,等等。最近找我咨询的那些家长还着这急呢:“哎哟,我那孩子都30了,他怎么也不着急搞对象?”家长还管这些事,那个母爱真是不得了。现在有个新名词叫“母爱泛滥”,呵呵。后来我说:“您甭管了,每个人的时点不一样。有的人就是40的时候,他才愿意想这事呢。那么40以前,他可能就是碰不上。那么也许到40的时候,他就会碰上这么一个意中人。”每个人的时点不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每个人会发生不同的情况,应该干不同的事,或者他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干好。您提前强迫他干也没用。所以,我们要讲究时点,要尽量找正对点的事。这样的话,就会少着好多急,减少好多无用功,多做好多有效果的事。
“第一领域”可能是你的不得不为,“第二领域”是你的心之所系。人的辉煌,很多都是从“第二领域”升起。
■在生活中开辟自己的“第二领域”
“第一领域”管生存,“第二领域”管热爱。
比如,能为美国《国家地理》这样的杂志拍片,就足以让人充满自豪。作家沈宏非有一段文字,专门记录了《国家地理》的大手笔。
“我还大略了解到这本杂志的图片制作:任务是这样的,京、沪、穗三个城市,每个拍摄十天,每天拍足反转片10卷。拍好的300卷反转片被送往大洋洲处理,然后转到美国,编辑与远在亚洲的摄影师通过越洋电话反复讨论了大部分的底片,然后给了摄影师新的指令:沿原路再跑一趟,外加《国家地理》的老根据地云南,共拍400卷。”
“不知道过了多久,照片终于在这本杂志上刊登了,两幅。”
花几年功夫才能成功一张照片的例子很多。比如说拍云彩,那个云只能在太阳的什么时候才能有那种效果,晴天不行,下雨不行,很多时候都不行。所以拍摄者每天凌晨就支着架子在那儿等着,可能等好几个月也碰不上那么一个机会,也许等好几年,“咔碴”一张,有了。但那绝对是非常、非常难得的。那么当然报酬也很高,这些人孜孜以求的就是这千年等一回,就那么样心甘情愿地每天支着三脚架,心怀期待,一个人心里有了这样的牵挂,会觉得生活特有盼头,连空气都是甜的,特美。
过去我们工作的时候受的教育,是当好一颗螺丝钉,领导给你拧到哪儿,就得在哪儿发光,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挪地方,不能松扣,就得一心一意干一件事,一件事干一辈子。
情况真的变化了。一心一意干的这件事,也许它本身就会有变化。所以,你投入了以后,一旦“哗”的一下它不行了,你会很受伤,转轨都来不及。
“第一领域”可能是你的不得不为,“第二领域”是你的心之所系。人的辉煌,很多都是从“第二领域”升起。
人不能天天都搅在那种特别杂乱的、人声鼎沸的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你得把自己剥离出来,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
■享受孤独,在心里开花,在心里微笑
扩大个人生活的空间,享受孤独、享受独处,体会一个人旅行,让日子在自己的内心精彩。
好好使用城市的同时,我还提出一个观点叫“一定要使用我们的旅馆”。我在香港做过学术交流,那个地方有好多支持孩子的机构,比如说遇到问题了,孩子跟家里人发生冲突了,那些社会支持机构,它是有房间和必要设备的,可以提供给这些人住宿。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从家里脱离出来,离开那个矛盾的环境,可以静下来,这个时候会有社会工作者给你一些帮助,你也可以多住几天,尽量脱离你不喜欢的那种环境,这个其实挺重要的。人在有的时候,真的需要单独一个人静一下,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使用旅馆。
自己一个人独处一下,那个感觉不一样。人不能天天都搅在那种特别杂乱的、人声鼎沸的、人和人都关系很密切的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你得把自己剥离出来,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让自己静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灵魂,让心休息。
“息”字的结构就是“自”和“心”,自己和心呆在一块了,才是休息。人在孤独时,才有内心世界,就是说当你一个人脱离了那种群体的时候,你单独独处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让自己安静下来,想想自己心里到底需要什么,你正在想什么。所以有时候一打电话说干吗呢?人家说:“我发呆呢。”我说:“太好了。”就是他有时间发呆,其实生活里挺需要这个的。如果天天的,100%的都要照顾关系,天天都跟人群密切相处,用电视、网络把全部日程塞满,没有自己的一段单独的时间,那真是挺麻烦的。这个起码对心灵不好。所以就说,人得有一段时间活的属于自己。
一个大学老师认为,学生最重要的一课应该是:“孤独”。 他给大一新生留的寒假作业是: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同行),找任何一个地方住三天,然后写一封信给他。
现在的孩子太受家庭的保护、孤独感不够,一直没有机会脱离社会和家庭,缺乏独自面对自己的能力。假如,一个人面对大海或高山、找个民居住下来,会有一个沉思的机会。以笔记与自己对话的能力,养成一个和自己对话的习惯。“一个人跟自己独处,会拉出内在无限空间的”。如果没有办法孤独地面对自己,就没有独自承担事情的能力。
好多人一说孤独都觉得是特别不好的词,其实,孤独是特别棒的词。有的人不能忍受的,实际上那不是孤独,是寂寞。有的人天生就非得在热闹里边,自己一呆着,一闲下来,就难受,实际上是耐不得寂寞,是一种心理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什么?孤独是向自己内心的深入挖掘,是向心灵的深层探索。那是给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归属自己自身。这个非常重要的。大家应该让自己能有孤独的一种享受,给自己创造一个孤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