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作兰 生活可以是第一理想(上)

(2010-03-12 05:49:14)
标签:

北京青年报

3月10日

发表

曹作兰

原声讲堂

讲座

杂谈

 

    ■心理专家讲述如何享受城市,如何设计生活

  ■大多数人的精彩是通过生活体现出来的

  ■一定要让这个城市里60%的事都跟你有关

  ■演讲者:曹作兰

  ■地点:首都图书馆首图大讲堂

  ■主办单位:首都图书馆

  ■演讲者小传

  曹作兰 ,就职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虹madame FIGARO》(费加罗夫人)杂志总编辑、编辑总督导。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美学会会员。多年从事中外文化比较及美学课题研究,从国际化视角、跨文化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观点。


  {导语}常说人生是一张白纸,要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种图画的设计有很多种,例如学历设计、职业设计、生活设计,等等。

  现在家长要求孩子的,其实只是一个学历设计,光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考大学、上清华”,似乎只要如此这般,就可以如愿以偿,一劳永逸。

  其实,学历设计是个很不到位的设计,是把孩子扔在半道上。

  现在的学历已经不直接与就业挂钩了,只设计学历,不设计职业,还是解决不了终极的就业问题。

 

    而且,就连职业设计也不是最靠谱的设计了。职业并不是主观设计就可以实现的,只停留在设想层面的职业仍然是镜中花、水中月。

  其实,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进行设计,反倒更实在,更长远。

  
  把生活放在第一的位置,强调生活也同样高尚,也是很棒的。日子过好了,心情好了,那么整个社会安定、和谐,同样功不可没。

  ■新观念:生活本身也是理想

  生活本身也是理想。我们过去长时间都认为生活是手段,不是目标,生活是为理想服务的。生活是私人的、微不足道的,不能排上议事日程的。

  其实,理想是包含好多层次的,最高的理想是社会理想。当然还有职业理想。

  关于“生活理想”,过去我们可能在教育方面没有怎么引导。而且,如果一个人说我这辈子就想过慢悠悠的日子,过踏实日子,就想轻轻松松,就想在家相夫教子,就想舒服点——要是这么说的话,在当时会被认为是很落后,很不合时宜,很没有雄心壮志,或者被批判为“缺乏远大理想”、“贪图享受”、“没有出息”,会有一堆帽子被扣上。

  但是现在时代真的不同了。好好地想一想,真的实实在在的能够对我们个人有用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是生活理想。那个社会理想,它确实很美好,但是它有的时候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才能看到结果。

  比较实际的,是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我们的生活真的过充实了,过精彩了,通过个人的精彩这滴水来反映大海的光辉。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您作为一个普通的一分子能够过得很好,那么就能反映我们整个社会能够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然后通过您个人这样的一个生活的展示,能够让别人觉得活着真好,真有情趣。让您的子孙后代,让您的同事、家人都能够有一个奔好日子的心气,其实这就足够了。那么伟大的社会理想是要好多代人努力的,而且是要一步一步走的,您就把您那一步走好了就很不错,就是给人类历史增光添彩了。

  把日子过好,跟钱多钱少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而与您的心情、心理状态关系更大。

  我们把生活放在第一的位置,强调生活本身也是理想,注重生活也同样高尚,也是很棒的。日子过好了,心情好了,那么整个社会安定、和谐,其实更重要。

  如果让孩子早一点思考他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紧张的,还是轻松的;是要有大作为的、波澜壮阔的,还是那种波澜不惊的、非常从容淡定的、稳稳当当的小日子;是享受型的,还是那种要冲锋陷阵、叱咤风云的;是一定让自己红得发紫,要成为名人的,还是小桥流水、默默无闻的。这些东西应该在他小的时候就能考虑,这个其实挺重要,对他设计专业、选择学校、定位自己,非常重要。


曹作兰 <wbr>生活可以是第一理想(上)

  在个人生活的天地里边,每个人都有机会,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尤其现在,生活不知道在哪一块还会给你带来新的机会。

  ■大多数人的精彩是通过生活体现出来的

  机会是不可以预设的。一个人,一生中遇到的大机会也许不会很多。社会理想也许最终实现不了你的愿望,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也许都实现不了你的愿望,没那么多机会。但是,在个人生活的天地里边,每个人都有机会,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尤其现在。

  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发展的高速期当中,我们现在刚刚向世界打开大门,那些新的东西,正在源源不断地进来。而且比较好的是我们传统的东西,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我们还能看得见。比如搞艺术品收藏,如果你舍得下工夫,深入到比较偏僻的地方,趁一些艺术家还健在的时候,我们真的还是有机会。而且跟国际接轨以后,新的机会也特别多。还有科学技术发展以后的新机会也特别多。

  所以生活应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富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给人带来机会。现在连长得矮小都是机会,长得矮小还能做模特,没有想到吧?有一种模特叫网店模特,是为网店卖衣服服务的,所以,需要各种普通身材的,恰恰不要1.80米以上的。拍完照片后,还要注明:身高1.55米,体重41公斤,穿出来就是这个效果。请了这样的模特后,衣服卖得特别好。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在做兼职网店模特,有的还成为某个网店的签约专属模特。有的甚至被媒体看中,有了更多机会。

  很多人爱织毛衣,这是很生活的一件事,但现在机会也来了。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毛衣花样,其实就是在家里编织,然后把织完的东西拿到网上去,跟大家一块交流,这些毛衣会有很多人感兴趣,有些人就问在哪儿买的,在哪儿可以织,多少毛线,多少钱等等。就有一系列衍生效益出现了。

  现在国际上流行精品酒店,比五星级宾馆贵多了。这样的精品酒店特色非常突出,有的保留18世纪风格,有的有特别稀有的收藏,有的是著名酒窖。这样的精品酒店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所以,保持生活的特色,执著地守望,生活会给我们很大惊喜。

  就是现在,生活不知道在哪一块还会给你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举欧洲的例子,现在高科技的东西,金融的东西,最创造GDP的东西都不在欧洲了。欧洲就剩一点手工了。欧洲人守着手工皮包,守着自己家的酒窖,过得特悠闲。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手工的东西和那种带着历史时间痕迹的,有长久积累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会再生,所以特别有价值。

  最耐久的东西,其实是最贴近人的东西,可能就是手工的,从生活当中来的,特别历久弥新。

 

曹作兰 <wbr>生活可以是第一理想(上)

  坚守一种生活方式,坚守一种文化。尽管坚守时的压力很大,但也正是当初的坚持,使他们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贡献。

  ■“八旗二流子”变身中日文化交流示范户

  我有一个同事,他家是在旗的。家道殷实。他的父母在上世纪中后期,一直在家中赋闲。

  这种情况在当时非常扎眼,年纪轻轻的不上班,天天呆在家里,不仅街坊四邻看不惯,就连街道干部也三天两头上门,“你们怎么生活啊?”“你们每天都干什么啊?”“你们这样呆着难受不难受啊?”等等,呵呵,那个时候就是那个样子的。

  甚至还认为他们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或者从事什么不正当职业。

  后来,我的同事因为精通中国文史,又酷爱京剧艺术,得到了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中国京剧的日本女孩子的青睐,两人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挚爱走到一起,我的同事随后也到日本生活。

  现在,他们的家庭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示范户。

  由于他的父母一直保持着满族后裔的生活方式,不工作使得他们有了精心经营家庭的时间,所以家里的传统风格保持得极好,各种摆设一应俱全,充满民族文化气息,光鸟笼子就有十几个。

  日本友人在别处已经看不到这样的生活样式,所以一拨又一拨地来参观、拍照、访问,他的父母就像专职的中方接待员一样。

  我的同事由于家庭的熏陶,也自自然然地传播起中国的民族文化,由于他的地道和原汁原味,所以受到日本方面的欢迎。他在日本出了很多书,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日本。

  同时,凭着他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又把日本的文化介绍到中国,因为他有中国人的视角和文化表达方式,所以,关于日本茶道、花道、戏剧的书,经他一写,读起来特别亲切,也特别容易理解。

  他的父母选择了不就业,其实是在坚守一种生活方式,坚守一种文化。

  现在看来,尽管那时他们压力很大,受到了不少不应有的待遇,但是,他们后来的被认可、被尊重,是对以前的不公平的一个很大的弥补。

  他们能坚持下来,是很有生活态度、很有远见的。

  也正是他们当初的坚持,使他们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贡献。

 

曹作兰 <wbr>生活可以是第一理想(上)

  大家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城市给你的提供,好好享受这个城市,千万别造成遗憾。要学会借助环境,给自己制造环境,不要枉费了真实生活的机会。

  ■“蚁族”应学会享受城市

  都市化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进入都市,不是搬个家,改个户口那么简单。关键是要有都市人的理念,建立都市化的生活方式。

  身在一个地方,如果不融入这个地方的文化,其实就等于没来。有人说,我们来到北京是为了解决一个吃饭问题,因为北京还是有更多一些的就业机会的,所以我来了。其实,你应该再进一步,标准再高一点,你一定要让自己和这座城市扯上关系。对于久居北京的人,则应该好好地挖掘我们的更多历史,更多故事。

  我认识一个劳模,前几年就病逝了。去世之前,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至今觉得特别难受。

  她说:你看,几十年了,我都是一睁眼就忙,每天这样忙来忙去,咱们单位旁边那个百货大楼,都盖了20多年了,我愣没进去过一回,直到现在都不知道商场里面什么样。今天想去了,但是我已经动不了了。

  我觉得大家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城市给你提供的,好好享受这个城市,千万别造成遗憾。

  一个人,他的生活质量是跟他的出行半径正相关的。你的出行半径越远,你走的这个圈越大,你的生活质量越高。大家先别说什么需要车,需要钱。当然,自己能自驾车是方便。但是,比有车有钱更重要的是你的指导思想,你想不想去,你要是想去,你怎么都能去。

  有一次,我们大学同学一块儿聚会。一个大学同学回忆说,他是边远农村来的,大学那几年,最有收获的是找到了一个特别优良的气场。突然发现跟城里的同学住一个宿舍真好,城里的同学他们居然每天刷两次牙,早上刷完,晚上还刷。他们把饭票搁在桌子上,饭票少了,他们也不嚷嚷。到星期天回家要钱再买,他们一点都不抠门。大学里的老师那么彬彬有礼,见到每个人都微微前倾着身体说:“您好,您有什么事,您请说。”对我们学生还用请字呢,自己哪儿受过这个待遇啊。到这个环境里,我才知道做人可以做到这样,生活可以这样,人可以活成这样。这个对我太重要了。

  这就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和渗透。如果你要是不找到这个城市对你的这样的影响,你就辜负了这段时光,枉为在这儿生活过的人。

  怎样和这个都市产生更多瓜葛呢?我看到一些老外专门在胡同里租房子,还要求和房东搭伙,让自己的衣食住行融入北京。因为做“创可贴8”而出名的江森海,就是住在南锣鼓巷这条胡同里,才找到创业感觉的,他和街道的大爷大妈们混得像一家人一样。

  其实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像我们的大学生、中学生什么的,在假期你到那个公共汽车上边当个志愿者。对这个城市,你千万别把自己套起来,一定要找切入点,让这个城市里60%的事都跟你有关。

  现在有个新名词叫“蚁族”,是说很多未就业、半就业的年轻人,像在蚂蚁窝里一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过着最低标准的生活。他们的吃苦和忍耐值得钦佩,但人,应该学会使用环境,为自己创造环境。

  我有一个朋友,40岁了,女白骨精,就是白领、骨干、精英。因为太优秀了,找对象很困难。烦闷时,她去欧洲旅行,也想借此找个结识男友的机会。但是,当她看到飞机上座无虚席,她忽然明白了:坐普通舱,不可能有机会了。于是,她改飞头等舱。当她第四次搭乘瑞士航空公司的头等舱时,她终于认识了一位彼此互相呼唤的人。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头等舱不是人人能坐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借鉴。所以要学会借助环境,给自己制造环境,不要枉费了真实生活的机会。

  想认识学者,也要找到学者出现的环境。前几年,想约见任继愈先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但是,找对了地方,就会有意外惊喜。任继愈先生经常以听众身份在文津讲坛听课。我有几次就跟任先生坐在一块儿。我们还能就广泛的话题聊天。

                                                                【原载《北京青年报》】  (待 续)


     曹作兰 <wbr>生活可以是第一理想(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