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传统的讲法是把说假话的危害落在物质损失上,“当狼真的来了以后,多次受骗的人们再也不来施救了,于是狼就把羊都吃了。”
这种讲法肯定有问题。我常常想,现在诚信缺失这么严重,是否跟这个故事的讲述偏颇有关?
这里起码有两个问题。一是说假话不一定有物质损失,相反却可以获取很大利益,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太多了。二是今天的孩子根本不操心柴米油盐,对物质损失没有概念。
“狼来了”的故事里的放羊娃,最要害之处是他愚弄他人,不尊重别人的人格,侵害了别人的权利,是一种严重的不利他人的行为。如果用是否有利他人的标准来研判,可能对树立诚信意识更好些。
独生子女的天然不足是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不知怎样对待别人。在家里,除了百般呵护他们的若干大人以外,他很少遇到与同龄人或更弱群体相处的问题。在一次大学同学10年聚会中,不少人孩子的表演都让他们的父母羞愧尴尬:当一只鸡端上来,五六个孩子都喊着要吃鸡腿,家长们谦让之后,没分到的孩子立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把一人一只的油焖大虾挪到自己面前,独自大吃大嚼。这一刻,家长在无地自容的同时都下了一个同样的决心,以后再也不带孩子参加聚会,再也不让他们丢人现眼了。
其实,不能怪孩子。
孩子没有他人意识,是环境造成的,也是家长造成的。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在谈教子经验时,有一条特别有意思——他让儿子管自己叫“弟弟”。然后,儿子就效法哥哥的样子,逐步知道应该怎样照顾弟弟。
这个方法,可以叫做“角色缺失的预弥补”。虽然只在一段时间有效,但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算是聊胜于无了。
朱德庸这样禅精竭虑地做角色弥补,算是抓到了教育后代的根本。
作为家长,要画好两个圆。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圆,他人也是一个独立的圆。
家长常常意识不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让家长描述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出现最多的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我的希望所在”“我最无私的服务对象”“我最愿付出,最愿呵护的”等等,总之,孩子是自己的对象,局部,附属品。
一次,有个家长让我和他的孩子聊聊。看到孩子聊完欢蹦乱跳的样子,家长问:你是怎么说服他的?怎么我们说就没这个效果呢?”
我说,我从来没想过要说服谁。我只是想知道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需求是什么,我只不过是为他的需求提供一点服务而已。
后来,家长发电子邮件,说我这句话震撼了他。
独立完整个体意识,在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中,是非常缺乏的。如果不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当成完整的圆,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担当,就会患软骨病,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家长因为怕孩子丢人现眼,干脆不带孩子出来,显然是家长把自己的面子看得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孩子的角色培养。
把他人当成完整的圆也同样重要。让孩子成为让别人舒服的人,成为被别人接受的人,这可能比博士学位不在以下。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让别人方便,心里时时装着他人,这无疑是未来社会最受欢迎的人。如果放羊的孩子能够把别人看成不可侵犯的有足够尊严的完整个体,从而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不给别人添麻烦,他能让别人无缘无故地白跑吗?还能有言而无信的事情发生吗?
“狼来了”的故事,真的不是简单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