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杂志中,插画比照片精彩。
插画的色彩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画中的人物表情往往照片拍不出来,人物的动感体态比真人鲜活强烈。
据说,像《青年文摘》等杂志今年都不再用照片做封面了,而是改用绘图。
确实,当照相变得像吃口香糖一样容易,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咔嚓咔嚓”时,作为专业媒体人员,确实要考虑如何前进一步了。
过去,我们总用"像不像"来评价绘画作品,在照相摄影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像"已经不是难事,而不像才
是创作的新空间。
插画的功劳在于它用细节的丰富和想象弥补了照片的不足。
曾几何时,我们的心态不知不觉地浮躁起来,我们生活中的粗放也有蔓延之势。
在盛开的鲜花面前,家长问孩子:这花美不美呀?孩子说美。家长就很满足。
在满桌的美食面前,家长问孩子:味道怎样呀?孩子说香。家长亦很满足。
表扬孩子就说个“棒”。
恭维一个人形象好,就说个“酷”。
表示有感觉,就说个“雷”。
更简单的,就是笑脸,哭脸。
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在简化交流方面还是可行的,甚至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由此而来的简单化、浮浅化、表面化和去形象思维化。
其实,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是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我们要好好享用造物主的造化,不可暴殄天物。
比如灰色,按深浅冷暖不同,可以分为2000多种灰,领略这种细微的区别,你会特别享受,磨炼自己的神经末梢,让感觉更加细腻。
“美”“香”也是同样。要有形象方面、程度方面、类比方面的多种比较,才能形象具体地表述出来。
比如学葡萄酒,如果是红葡萄酒,你要说出是什么红,粉红、樱桃红、桃红、李子红、枣红、棕红、咖啡红,要有类比级和比较级。在描述味道时,会发给你“酒鼻子”,这是许多用化学的方法把味道浓缩在小瓶子中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味道,例如:黑醋栗、覆盆子、西柚、松露等等,既有花香、果香、木香,还有矿物香、动物香等等,让你一下和自然界的距离拉近了,你的嗅觉灵敏了,丰富了。
在这细腻的领略中,你的求知欲望会升腾。你会有扑向大自然的冲动,想去看看黑醋栗、覆盆子,想去见识一下松露,它不是松枝上的露水,它是一种菌类,长在土地下面,有麝香一样的奇异香味,而且价格不菲。
更重要的是,在你仔细领略这细腻的味觉时,你的身心会沉寂下来,你的思绪会变得专注,你的心灵会变得宁静,这种状态,是人最好的状态。
人在静中,才会丰富,才会升华。
现在学美发的人,都会涉及到标榜理论。这个理论是几个意大利建筑师在偶然的空闲中,通过人和人近距离地观察,发现头发根在头皮上有不同的生长方向,如果改变头发根的生长方向,就可以对头发做出新的造型,于是,标榜理论诞生了。
和养宠物的人接触,发现他们的心态特别好。他们很安静,很平和。仿佛世间那些尔虞我诈、鸡零狗碎都离他们很远,他们没有常人那些情绪和抱怨。他们沉浸在与宠物同乐的世界中。一说起自家的宠物,不由得眼睛发亮,情不自尽地绘声绘色,如数家珍般地描绘宠物的音容笑貌,观察之细致,语言之生动,形容之精准,仿佛回到童年世界。
我们应该拒绝粗放,让心灵更加柔软,让感觉更加细腻。
仅仅用一个“棒”字夸奖孩子,已经远远不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