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浙江--绍兴--秋瑾故居

标签:
走遍中国绍兴秋瑾故居秋瑾《圣经》 |


在包括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百草园等等的‘鲁迅故里景区’里参观了整整一个上午,甚至因此推迟了午餐。最后在转悠百草园时有在想,等下出去吃了东西后得回青旅去躺一会儿……可却转念就又给否了,此刻日头正烈,怕回去躺下后就不想再出来了。而那样,原定下午的参观计划就得泡汤。这却是不能容忍的,随性游是随性游,但有计划就得按计划来,不打算执行制定它干嘛呢?


个人以为,世上有两种女人无敌:一、沉静的;二、善良的。
所谓沉静的女人,可不单是指那些不做声的;而是那些极富睿智、心里什么都明白,却依旧能平心静气默然旁观的。她们特别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才该发声,且发声即达要害,绝不拖泥带水,更不会有一句废话。她们甚至不会多做解释,也不会做不该做的决定,但却会默默承受或对或错的结果,全不会发一句怨言。所以,她们平常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就能让人感觉心安,却又气场并不那么的有压迫感。
而本性善良的女人多是没有原则的,她们的善良是发自骨子里的、是全无来由的。其他的,则该就只是做对了事。而这于善良本身应该就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是经过评估、判断、权衡……之后,做出的一种对的选择。而这两种情形于敏感的人都是可以感觉到的。
于做对事的女人可以直接表达赞许,这或许就也是她们想要的。但于那些骨子里善良的女人则多就有些无能为力了,因为她们没觉得、也从没想过要因此得到什么。因此人要拿自己心头想到的那点点东西去应对,反就会显得龌龊、甚至会有负罪感了。而后可能就会隐隐生出一个念头来,——不配。
男、女到底是该有别的,男人就该有个男人的样子、女人也就该有个女人的样子。起码,男人天生就该有担当、就该有保护欲;而女人则天生就该善良、就该温顺。如此男女刚柔交融顺性配合,伦法才就会和谐了;反之则大多就都会出问题。
但却有些情形,即使是出了问题,就也那么的可歌可泣……曾被两个女人的宣言刺激过:一、秋瑾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二、麦当娜说:我宁愿在低级酒吧里跳脱衣舞,也不想一生默默无闻的平庸而终。
女流尚且有志,何况是一个男人?!所以迫于无奈,那咱就折腾吧……至死方休!




‘秋瑾故居’在国内有好几处,大多都在湖南。因为那里是她的夫家,是她成人后行为了诸多事迹的地方。而绍兴的这一处,虽说算是她的娘家,但其实她却并没有生活过很久。只是,她年仅32岁的生命,最终却是陨落于此的……
到秋瑾记事,秋家已至少三世官宦。1875年冬,秋瑾的祖父在福建做官时,秋瑾出生于福建漳州。1891年秋瑾15岁时,祖父告老还乡回到绍兴,就才从一户朱姓人家手里,购得了如今的这片‘故居’。这是一座五进的院落,本该不能算小了,但于几世同堂的一个大家族而言,该就也不能算豪门,只普通士绅人家罢了。











秋家见客的厅堂在第二进院内,名曰:和畅堂。和畅堂东首有一座二层的小楼,秋瑾的闺房便在那楼的一层,——卧室兼书房。闺房里并不很宽敞,站三个人已就显得局促了。最显眼,是床架上挂着的一柄剑……当然,还有床头处的那个做工考究的马桶箱【见 (原创)走遍中国----浙江--绍兴--鲁迅故居】。
据说闺房内的一应用具、陈设,都是按着从前的原样布置的。真不真不知道,却是书桌前的那尊蜡像瞅着是真感觉多余。
闺房的床后有一间小密室,据说是曾经用来存放qiang支弹药和秘密文件的。级别不够,不得入内去细看,只在房门口往那边张望了一眼……却就也心知,日日伴着这些个东西同眠,可是很需要些胆气的。





说绍兴的这处故居秋瑾并没有住过多久,是因为随祖父回来绍兴仅四年后,她就又跟父亲往湖南湘潭去上任了。后不久,父亲就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人又聪慧伶俐,就托媒为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父欣然,遂一年后俩人即完婚。于是,生长于福建、却祖籍绍兴的秋瑾,这下就又做起了湖南人。
虽已为人妇,却自小跟表哥们习武长大的秋瑾,该就也是不甘只与那些专会弄湘绣女工的妇人们厮混的。那时的湘潭当地有三大望族:一、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氏家族;二、是此刻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三、是葛氏家族。依常例,三家久以联姻,便就构成了当地豪强阶级的最上层。而湘人本也豪迈,于是就可以来看看这个阶层的女人们后来搞出的动静了!
——同盟会元老、武昌起义时率兵参战的‘双qiang女将’唐群英,为曾氏家族曾国藩堂弟曾传纲之妻;55岁留法的蔡和森、蔡畅之母葛健豪,为葛氏家族之千金;再加上一个王氏家族的儿妇秋瑾……就是之后海内闻名的‘潇湘三女杰’了。









婚后四年的1900年,丈夫王廷钧纳资捐官为户部主事,遂即携秋瑾赴京上任。却国运多舛,正赶上八国联军犯乱,无奈夫妇只得返湘。三年后就才赴京就职,而此时的秋瑾已经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却一年后的1904年,秋瑾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只身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结交孙中山、黄兴等一众仁人志士,似就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了。两年后秋瑾回国,当年的秋冬时节,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的经费,她曾回过一次夫家。取得经费的同时,也与家人诀别,并声明脱离一切家庭关系。——‘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之后的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的起义失败后,其弟徐伟招供牵连出了秋瑾……四天后,身在绍兴的秋瑾拒绝了众人撤离的劝告,意欲效仿谭嗣同舍身成仁。她表示:革命既要流血才会成功,那就洒血醒世罢。又四天后的下午,毅然只身于大通学堂被捕。
奉命逮捕秋瑾的山阴知县李钟岳一贯同情革命。无奈职责所在,又思量:与其他人行刑,令其多受凌辱,勿宁吾为,以全其成仁之志。遂当夜提审秋瑾时明言: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秋瑾慨然应对,只三点要求:一、准许写家书诀别;二、不要枭首(即把人头挂在城门上示众);三、不要剥去衣服(当年常有辱尸之恶例)。李钟岳允了后两项。
第二天,即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之后不久,因在处理秋瑾案时消极以对,李钟岳终遭弹劾罢官。约三个月后,已然被罪疚感折磨到崩溃了的李钟岳,终于乘家人不备,在杭州的寓中悬梁自缢,时年53岁。又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覆灭。时操刀行凶杀害秋瑾的刽子手陈政诗,被革命党人俘获、并正法。
却是杀害秋瑾的主谋,——当时发号施令、后又参劾知县李钟岳的绍兴知府 ·
贵福,虽后世久遭千夫唾弃,却在那不久便就又往安徽宁国任知府去了。后北洋时,此人又奔走活动于伪满洲国,且一门上下数口皆在伪政府中供职。期间,其子就还迎娶了溥仪的皇妹四格格,从此门第一跃,竟还就堂而皇之的成了皇亲国戚。
是人就都会犯罪,只是因由、目的不同罢了。有人是出于无奈,有人却是蓄意的,遂前者为哀,后者却为真恶;又前者多心里软弱,全无能消化罪恶以对良知,于是便就会长久的身受困扰;而后者,却是能很快速的就为自己找到开罪的理由,并很快速的就让自己坚信这些理由,然后他们便就能坦然了。
因此突然就想起了那么两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
我儿,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欢喜。你的嘴若说正直话,我的心肠也必快乐。
智慧的父母统都心存敬畏,因为知道智慧源自敬畏心起。所以他们会以身作则、会正面引导,于是智慧就会潜移默化的存在于孩子们心里了。孩子心里存着智慧,嘴里自然就能讲出正直的话来了,而为人父母教育成功的快乐,该就也不过如此了罢。
但父母若体贴的只是自己,嘴里说凡事是为孩子好,实际却是为要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以能满足自己的虚荣。那他们的阳奉阴违、虚伪诡诈,就也同样会被孩子学到、并养成习惯。那可就是教育的大灾难了。

前一篇:《伤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