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解读(6)
(2010-08-25 23:22: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卫生部《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系列解读
之六
原创:孙光夫
转载自:孙光夫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guangfusun
第六回营养缺乏与失衡,双重挑战靠指导
话说营养不良,既包括营养缺乏(营养不足),也包括营养过剩(营养过量)。营养缺乏与过量均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直接造成人口素质下降,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我国居民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
2002年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营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妨碍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营养相关疾病主要包括: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免疫性疾病、癌症等非传染性营养相关性疾病。
要应对我国存在的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倡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此外,研制和推广营养强化食品以预防大规模人群的营养缺乏问题,研制和生产各种保健食品以减少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营养缺乏病(nutritional
deficiency)指长期严重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机体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
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水肿型营养不良、干瘦型营养不良;
维生素A缺乏病(vitamin A deficiency):眼干燥症、夜盲症、蟾皮症等;
维生素D缺乏症:儿童佝偻症(rickts)、成人骨软化症(osteomalacia);
维生素B1缺乏病(vitamin B1 deficenry);
维生素B2缺乏病(vitamin B2 deficenry);
癞皮病(pellagra):腹泻(diarrhea)、皮炎(dermatitis)、痴呆(dementia);
维生素B6缺乏病(vitamin B6 deficenry);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tic anemia);
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scurvy);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锌缺乏病;
硒缺乏病:克山病(Keshan disease);
钙缺乏病;
……
营养缺乏病的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营养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食物供给不足、食物中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吸收利用障碍、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营养素的破坏或丢失增加等。营养缺乏病的诊断可综合疾病的发生过程、膳食史、人体测量、生理生化分析、临床表现、试验性治疗等做出诊断。
营养缺乏病的预防与指导: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预防应有针对性。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营养指导,提倡食物多样,平衡膳食,均衡营养。
营养过量与中毒:长期过量摄入某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超多机体负荷就容易引起过量或中毒,主要包括:维生素A中毒(vitamin
A toxicity)、维生素D中毒(vitamin D
toxicity)、地方性氟中毒、硒中毒、碘过多症、铁中毒、锌中毒、铜中毒等。指导人群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摄入,最高不要超过最高耐受摄入量(UL)。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营养指导方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营养监测发现的主要营养问题,确定营养指导工作重点,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2.营养指导工作应以什么为目标?重点指导的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营养指导工作应当面向公众,以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为目标,重点是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人群。
3.营养指导工作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答:《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营养指导工作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营养知识的咨询;
(2)营养状况的评价;
(3)膳食搭配和摄入量的建议;
(4)强化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选择的建议;
(5)食物营养标签的使用;
(6)社会及媒体的营养与健康课堂;
(7)其他营养指导服务。
TIPS:人体营养状况的评价:
(1)体格测量的主要指标:身高(身长)、体重、上臂围、腰围、臀围、胸围、坐高、膝高及皮褶厚度等,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平均值法、中位数百分比法、标准差法、百分位法、体质指数法(BMI)、腰臀比(WHR)、体脂含量(BF)等。
(2)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检查:常用指标有很多。
TIPS:摄入量的建议: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订并推出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包括:“平均摄入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TIPS:强化食品:是指按照标准的规定加入了一定量的营养强化剂的食品。而营养强化剂是指为了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其目的是增强营养,强、化成分属于公认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营养强化剂有100多种。我国在1994年制定了有关营养强化剂使用的国家标准(GB14880),现在已经发布了2008年版、2009年版。
TIPS:食物营养标签:是食品标签的重要内容,它显示了食品的营养特性和相关营养学信息,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营养组分和特征的主要途径。为指导和规范食品营养标签的标示,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身体健康,卫生部日前组织制定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过渡期两年,2010年5月1日起强制执行。《规范》共21条,包括3个技术附件,即《食品营养成分标示准则》《中国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和《食品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准则》。《规范》强调,营养标签的标示应当真实、客观,不得虚假,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任何产品标签标示和宣传等不得对营养声称方式和用语进行删改和添加,也不得明示或暗示治疗疾病的作用。
4.《办法》就开展营养改善示范单位试点工作是如何规定的?
答:《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开展营养改善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开展营养改善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应当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措施和经费保证。第二十五条规定,营养改善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可以是综合营养改善,也可以是单项营养改善。
欲知营养如何干预,且听下回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