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改写(深圳商报2012年6月9日)

(2012-06-29 09:21:06)
标签:

文化

可爱的文化人——改写(深圳商报2012年6月9日)

改写者,有改变文体的,如将小说改为剧本;有改变读者对象的,如将成人版改为儿童版,将学术版改为普及版等。但“改写”是一个摇摆词,其性质常常位于原创与剽窃之间。在我的编辑生涯中,就遇到过一件充满争议的改写事件。

那是在本世纪初,我曾经出版 尹宣先生译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此书翻译难度极大,尹先生投入大量精力。他说:“有些句子的结构,有如九曲连环,有的关键词,不仅有前置的限定词、后置的限定短语、又是还拖上不止一个后续的限定分句或条件分句。” 二零零三年,一部经典的学术译著诞生了。尹宣先生骄傲地说:“麦迪逊的作品是经典,是精品,我译时,认定它难以畅销,但必定长销,只要能在智者之间渐行渐远,哪怕藏之名山,也会存之久远。”

翌年,一位大大的“知音”出现了。他是易中天先生。易先生大为赞扬《辩论》的价值,立即产生将这部学术著作改写为通俗读物的念头。一年后,易先生以《辩论》为底本的“改写作品”诞生了,题为《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在此,易先生并未避讳改写的事实。在《艰难的一跃》后记中,他首先大肆赞扬《辩论》:“2003 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尹宣先生翻译的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所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麦迪逊的这部《辩论》记录了1787525917制宪会议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尹宣先生的译笔又好,且注释极为详尽,因此读来不仅欢快流畅,而且惊心动魄,受益良多。” 接着,易先生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改写”欲望:“所以我实在忍不住要把这个故事重讲一遍,以便有更多的人来分享这种感受。重讲的原因,是因为尹宣先生翻译的这部《辩论》,不但是研究美国宪法和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且是一部标准的学术著作,阅读起来并非没有一定难度;……我一贯认为,学术是一种好东西,好东西就应该有更多的人分享;而要让更多的人分享,就只能换一种表述方式。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我想把这段过程,写得像侦探小说或者电视连续剧一样好看。当然,为了忠实于历史,我不能不大量引述《辩论》中的材料,……即制宪代表所有的发言,均引自尹译本《辩论》一书。……我希望这并不至于侵犯尹宣先生的著作权。”

不过赞扬归赞扬,希望归希望。重要的是易中天先生在改写之前,并没有通告尹宣先生,自然也未征得尹宣先生的同意。那时易中天先生还未在央视上“品三国”,所以没像后来那样有名,尹宣也没发现此事。直到二零零七年,尹先生才从朋友那里知道此事,一时大为不悦。他在中华读书报上著文《易中天先生,如此著书当否?》不少朋友劝我将《辩论》做个缩写本,把译文和注释中的重要内容,浓缩拉顺,讲个好故事。……没想到易中天先生是个快手,招呼也不打,捷足先登,就著起《美国宪法的诞生》来。”

更让尹宣先生不悦的是易中天的改法,他将一些时髦语言引入书中:“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费城不是梁山泊”、“摸石头过河”、“婆婆媳妇论”、“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连环扣与防火墙”和“防官如防贼”等。对此,一贯谈吐讲究的尹先生如何受得了。他说:“议论部分,往往信口一开,各种各样的时髦新论,便从嘴里流淌出来,令人叹为观止。”他引韩愈的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担心的就是根底不足的人,随意改编,弄得不好,通俗很容易流为庸俗,要是抵不住哗众取宠的诱惑,搞些不三不四的类比,发些似是而非的议论,可能堕为媚俗。精品可能变成赝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