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我的核心(一)

(2008-09-26 18:02:00)
标签:

杂谈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第三次读书会记录(一)  2008924日(三味书屋)

 

    张德芬:今天是我们第三次的读书会,我们今天讨论是第三章,第四章我们就留到十月二十二号,同样的时间地点周三晚上七点钟谈第四章,这样大家可以好好的读二三四,因为把小我的面貌描述的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可以有很好的讨论,今天还是荣幸的请到思侱老师,是存在空间的创始人之一,在存在空间带了很多静心,并且对佛学有多年造诣。这位是王冬老师,王冬老师本身是学家庭的治疗。学了很多年,现在也是帮人家做个案,本身她是非常资深的编辑人,出版过很好的书。

    今天开始看一下第四章,关于一二三章的内容有没有人有问题的。愿意开始提出一二三章的问题也可以,我们就从第三章开始。没有问题我们就开始研读第三章,第三章我大概翻了一下,虽然对内容很熟悉了,我觉得第三章每一句都句句经典,尤其是一开头,很多人对他们脑袋里的声音如此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蓄流,一直在我们脑袋里面一直说。我们没有办法放下那个思想,我今天在博客贴了一个文章,讲很多人一直不能原谅他们的父母,觉得你把我生下来,你该应该要全心全意的接纳我,爱护我等等。其实我的父母应该全心的接纳我无条件的爱我,这个思想也是我们的背景思想,像背景音乐一样,每次看到你父母的时候,他该在那里唱,我的父母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事实他没有,那这个思想让我们受苦了这么多年,我在博客里也讲,这个思想其实不是真的。他是一个谎言,什么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事实真正的东西叫做真实的,真实的事情现实就是我的父母没有全心全意的接纳我,没有无条件的爱我,而且全天下的父母很多都没有做到。

    如果我们看见说这个思想在我们脑海里面一直讲,我们相信他的话就像头去撞墙壁一样,最后遍体鳞伤,但是事实还是事实,第四章作者还说你的父母不能认同你,为什么?因为他们做不到,今天如果他们做得到的话,他们不会对你好吗,他们不会尽他们所有可能对你好吗,其实每个人在他们每一个跟你互动的当下,每个人都是尽他们最好的能力在做出他能力所能作出的最好一面了。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比较能够放下、宽恕。需要很长的时间,自己去检讨一下你脑子里面的背景音乐是什么,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那第三章一开头我觉得非常重量级,就讲到说把自我感放在我们的心理立场上面,所以大家看到政治立场不同。可以让国家都有战争,更别说大家反目成仇什么的,我说的东西为什么这么重要。好像你跟我意见不合,我就觉得很难过,非要把你打败不可,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人,我说的就是对的,根源在哪里,大家有没有看到,我是对的,这个争执,造成那么多的战争,那么多的争执,那么多的战斗,那么多的不和谐,社会不和谐,单位的不和谐,个人的不和谐,为什么我们的观点那么重要,作者指出来因为我投注了自我感在里面,意思就是我认同了我的心理的立场,我的观点。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小我是很虚幻的,小我始终是我们思想和情绪组合成的一个东西。所以他是很虚幻,来来去去,所以他自己知道软弱无力,好不容易抓了一个东西,有投注自我感在里头,像捍卫他自己生命一样很重要很重要,大家有没有看到一言不合,就想打破头的感觉就出来了。我有一次看到在中心里有一个人喂一个狗,我说中心不让喂狗,我看她非常生气,非常生气,好像要打架一样,她说:“我高兴怎么样?”就像我跟她讲中心不准喂狗,严重侵犯了她的小我,所以她出现了原始人的本能出来了。

    我们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一个人一攻击我们的论点,一说我们哪里不对,立刻觉得小我缩小了,好像很难受很难受的感觉,这就是你在认同于你的思想、你的立场。接下来作者谈到抱怨与怨恨,有些小我光靠抱怨就可以生存,还不需要认同,只要抱怨就可以认同,为什么抱怨让小我开心,当我抱怨一个人,抱怨一个事情,一个环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比较有力量,我比较大,但是最近美国流行一个运动叫做不抱怨。有本书叫做《不抱怨的力量》,他们就每本书附送一个手环,每次发现抱怨的时候就把手环右手换左手,抱怨不是只有我告诉思侱老师你说谁怎么样怎么样,不是这样子,抱怨最严重的形式是在我们的脑袋里面。不一定说出来的,在脑袋里面。我去印度闭关就是很明显的,21天不能说话,我就要说给自己听,我觉得脑袋里一直在说,这个地方要是我经营绝对不是这样,那个美国女人穿的裙子多难看,一直脑袋在评判,为什么美国举行这个不抱怨的运动,因为抱怨是最无用的一种能量,最浪费我们能量的。在前面这几页谈到这些小我的故事、现象,我不晓得两位老师有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给我们提醒的。

    王冬:其实我刚刚听德芬在这里讲我很想分享一点,其实那一个当下的洞见,你只是觉察他就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随着思维流就走出去了,比如我看到我脑子就不停的判断。其实你一直的生命力都在脑子里,所以你才会不断的思维流在走,事实上我是挺建议如果真的要开始这样一个方式的练习,是能够在你的走路,或者你的生活的一些片断,你能够多保持一下,像我们上次做的内在身体那一块儿。就是你可以多跟自己的身体相接触,因为身体是我们物质的一个载体,事实上你安在身体上的时候,你是不会跑的太远,当你能够回到身体的时候,像我们有一个定,我们可以占在我们的地上,我们可以站在地上很稳的看到我们的思维流在走,我很想讲的是我们现在要很快的掌握切断这一块儿,很你保持决然的分开,不如我们做一些回到身体和回到自我的练习,同时我们在保持对身体的觉察,能够对我们的思维流有一个观察,仅仅是观察。而不是我很快下一个判断,判断后面通常会有很大我们带来的背景上的东西,比如文化的背景,或者我的童年阴影,或者我过去的经验,或者我什么焦虑的投射,很快就进入一个自动化的一个反应里。所以我很建议的,因为我是自己这么走过来的,很建议大家能够多培养一些在当下和身体的觉察,和同时对你这个意识流的观察,这个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张德芬: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是除了描写这些现象之外,还讲述了我们怎么化解的解药,像48页最后一段讲到对他人内在的小我不予反应,是让你超越自身小我,化解人类集体小我最有效的方式。怎么不反应呢,就是要看出来对方的小我其实不是针对你的,比如他说你做什么东西不好,他这样小我才觉得爽。所以当他这样指出来,你能够看出来他身上每个人类都有的小我运作,他不是针对你的。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放下。49页作者讲到让你看穿它或者忽略他身上的东西,看穿小我之后你能看到每个人有健全的心态。这个小我不是针对你个人的,所以我觉得这点对我蛮有用的,这个人的反应对我不好,或者贬低我,不尊重我,是他身上的小我在运作。49页最后最下面这一段,怎么抓住脑袋里面的声音,这个声音开始抱怨的时候就辨识出是小我的声音,不是真正的声音。然后50页上面这一段我觉得他描写的非常透彻,其实你并不是那个声音,因为当你能够观察到,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觉察到他的时候,你就不是那个声音,而是你是觉察那个声音的觉知。在背景当中有一个觉知的存在,在观察者的灵在。

    思侱:关于辨识我们脑袋里的声音,其实我们看到很多的书,还有在道理上都会了解很多,实际的情况下发现很难觉察,或者很难意识到可能是需要一些练习的,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用三天的时间每天早上拿一张纸,拿一根笔写,任何在你脑袋里面的念头就写下来,下一个念头再写下来,这样写满一张纸,差不多用不了两三分钟的时间,你看一下你写下了什么,你会看到这个里面,如果把这张纸拿给一个人看,你说这是某人说的一番话,会说这个人是疯子吧,其实我们随时流过的念头想法彼此毫无关联,我们看着一棵树突然联想到现在是秋天了,或者是春天多多好,去天春天我去哪儿玩,从玩想到自己的朋友,从那个朋友想到自己的初恋,就陷入很多迷思里面,通常我们是这样反应的,我们对事物的抱怨,是脑子里面重复的出现一些固有的信念和声音,声音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外在的抱怨埋怨责备等等,我们想直接把抱怨和责备消灭,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没有先去看到这种习惯后面的那个机制,我们没有去抓进入到他最根源的地方,我们很难去直接触底外在的行为,我们可以试着写一张纸这样先有一个了解,有一个比喻,他说我们脑子里面的声音,每个声音都自称我,他们都认为可以代表我,这种情形像什么呢,像在这个国家里面每个人可以当国王,他们可以在五分钟里为所欲为,另外五分钟之后是别人来代替他,这是我们的念头,我们出现的情绪、念头都是自称我,我。你认为那就是我,那就是我要说的,下一个片刻你认为后悔不已,你认为后悔的自己是我。所以你脑袋里面的想法你都在认同,就是作者谈到的,所有的抱怨,所有的信念系统都跟认同有关系,为什么有认同,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里面在发生什么。刚才王冬老师提到另外一个观点还有一个很实用的观点,当你有一些情绪反应的时候,比如和家里人相处,他又做了那样的事情,比如你很不喜欢他把某个东西方在那个地方,发现每天都放在那个地方,你有情绪反应的时候,你观察你身体哪一个地方在紧绷,或者找一下愤怒,或者这个抱怨的情绪在你身体的哪一个地方,一定有一个点,所有的情绪在身体上都有一个对应的点,有人说情绪是虚无缥渺,念头也是很抽象的,我看不到他,但是身体会有一个具体的点,这是很好一个办法,大家可以试一下。

    张德芬:另外关于思想的关系,我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心想事成的自己》也讲到怎么觉察思想,你跟你自己的关系体现你与你思想的关系,在每个当下时时刻刻注意你到底在想什么,非常非常重要。我说过每个人都是心想事成的大师,每个人已经是了,因为你现在的生活是你这样想出来的,抓住你的思想,看到你的思想非常重要。还有一点请大家不要以为那个思想是你的,你不要认为你脑袋里面的事情就是你的,这个思想属于我,我怎么有这么龌龊的思想。有人说天下没有新的思想,你所有想的念头都被人想过了。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很大很大的蓄水池,是蓄思想的池子,你随时随地的捞一点东西出来而已,那不是你的,大家要注意这一点,你的思想不是你的,每个人都有。而且思想是非常非常来来去去无常的,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印度的圣人甘地,他不是常常被抓到监牢里吗,他有一次被抓进去,他突然很想杀人,他是崇尚和平的,那觉得自己很怪,就研究是怎么回事,就追溯他吃的食物,是杀人犯为他准备的,切肉的时候可能在想着杀人的念头,所以你吃到那个食物是不一样的,你会沾染那个能量,会想到那个思想,所以大家说用爱心做的食物最好吃,比如妈妈做的饭最好吃,因为有她的爱在里面。作者50页讲的,你能够觉知到你不是那个声音,不是那个思想,而是觉察到那个思想的人。觉察到思想的觉知,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另外接下来他就谈到情绪反应的怨气,这个其实在怨气和情绪反应这方面在第五章的痛苦之深会讲的很清楚,他这边稍微提到一点。他说“很多人随时都在等待下一件让他们产生情绪反应,或者让他们感到苦恼或者烦恼的事情,而且不用多长时间就让他们如愿以偿,他们对苦恼上了瘾。51页这边讲到你必须保持诚实的态度,看到你是否保有怨气,或者生命中还有你无法原谅的人。当你明白怨气增加虚假自我感,你才能产生宽恕,不要试着放下那个怨气,是没有用的,试着放下他没有用。宽恕的确是非常艰难的学问,我们每个灵魂来到这个地球,我觉得宽恕是必修课,地球是个大教室,大家选修不同的东西,宽恕这个课题上,是每个人都必修的科目,大学里的必修课一样,大家看到52页我们也讲到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没有任何东西比我是对的更能强化小我。大家可以自我观察,像思侱老师建议你跟别人争执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观察一下自己脸红脖子粗,比如你脸怎么红了,脖子怎么粗了,看一下身体的反应,说我又认同我的观点了,我的立场了,他只是一个观点而已,并不代表我,他赞成我观点并不代表我变大了,他不赞成并不代表我缩小了。53页大家也看到中间那个讲到小我觉得每件事情都是冲他来的,情绪就起来了。就像我前两天跟一个朋友和他父母吃饭,他爸爸很生气,因为在餐馆的螃蟹脚太硬了,夹螃蟹脚的钳子又不好使,他就很生气,这让我怎么吃,还有一碗汤是冷的,你要决定被这碗冷汤冒犯吗,你自己这么不值吗,就值这么一点,你觉得你那么容易被一碗冷汤冒犯,你还是和颜悦色的跟服务生说,麻烦你帮我加热一下。人家以前这样形容,我会不舒服,现在就觉得是小我在运作,带着一颗慈悲心说他没有看见,是他的小我在运作。一个很难打开的蟹脚没有真正冒犯他,而是他被一个打不开的蟹脚冒犯,而不是服务生冒犯他。53页最后一段也很经典,他说小我常常把意见观点事实高混,所以每个小我都是选择性的认知和歪曲理解的大师。我今天跟一个朋友说,我们先谈到一个东西,我说你儿时一定经历过,你才会一再的浮现在你现在的生活中。他说没有,他小时候很好很好,老师说过记忆是有选择性的,书上一开始跟作者咨询,我们上课看到做个案的时候,都是说“我没有问题,我的家庭,我的童年很快乐的,父母婚姻很好,对我都很好的”。但是慢慢挖,我就知道这个人全身都是盔甲,为什么他现在全身都是盔甲,因为小时候受伤太严重。小时候受的伤害对孩子来讲是完全没有办法承受的,像感觉死了一样,他只好把伤赶紧掩盖起来,装上盔甲,小孩子可以选择不去感觉,因为感觉对他来说太痛了,所以很多承认就不会感觉,你不会感觉就会把童年的记忆扭曲,你就想不起来,究竟童年时候的真相是什么。那接下来讲到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真理。想请王冬老师给我们谈一谈关于真理方面,我们知道很多宗教都宣称他们有唯一的真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本拉登,他把美国政府搞的七荤八素,他觉得很有理由的,他是对的。希特勒都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任何作奸犯科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相信自己拥有的真理是唯一真理的话,我们跟那些真的作奸犯科作出很大伤害的人,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

    王冬:我补充一下前面的一个问题,我刚刚其实在大家讨论小我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感觉,就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让我们说我现在可以辨别哪些是我的小我了,我应该消灭我的小我,类似这些。因为事实上他能够谈到这个小我就像是我们在这一条路上还不会走路,他提供了一个我们观察自我的方式。像一个拐杖,让我们通过这个小我观察我们自己那个当下的状态,但是并不是让我们拿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头脑的武器去评判我们自己,或者说你又怎么样了,不是为了这个,而是希望用这个拐杖能够陪伴你走这一段路,当你走过这段路的时候,是可以把这个拐杖扔掉的,我想谈这一点是不管发生什么,在那个当下哪怕你是愤怒的,其实当下的一个接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接受我现在的样子,但是我同时觉察到我的那个状况。这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我接受我原本的样子,我接受这个当下我是愤怒的,这个当下我的情绪就是被激起来了,在这个当下我就是跟着我的思维跑掉了,另一个方面我这个模式是什么样子的,你同时对他有一个觉知,我认为这样的话慢慢的有多一些觉知,这个力量会带到我们另外一个层面的新能量出来,这个能量出来的时候,你有一些东西会自然消失的,我记得是在禅宗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和尚,他听了他师傅的教诲,就每天观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这一块,他觉得他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朝右边的锅里面扔石头,在最开始的时候,右边锅里面全是石头,他马上觉得自己负面情绪这么多,我的小我这么多,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当他能够有这么多,当有一个正面情绪的时候,又往正面开始放,当他学会这个关照一段时间之后,慢慢的负面情绪这个锅里面的石子变少了,正面的锅里面多了,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觉得这个作者给我们提到小我这一块儿,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给我们这个拐杖,或者提供一个视角觉察自己,不是多一个评判的工具。这是我补充前面的,另外讲到真理。那个真理是很多人都认为抱持某一个观点,是对的的时候,占到绝大多数的时候,就变成一个社会的规则。慢慢就变成一个大家都信奉的东西,其实是几个人开始这样,随着历史不停的往下走,比如孩子你小心怎么样,其实小孩是没有恐惧感的,在你没有灌输过什么的时候,我有一次带一个朋友的小孩,过电动的转门,当时他靠那个转门非常近,我当时吓坏了,我想一把抱住他,那个时候是我吓住了,不是那个孩子,因为那个小孩完全没有任何惊恐,就是站在那里,第二次过那个门的时候,他不敢走,好可怕,很多东西是这样往下传的,这是我讲的一些想法。

    张德芬:王老师提到小我只是检阅我们自己的拐杖,这一点非常好。很多人看了这本书,或者听了这些东西,小我这么可怕,我自己要好好的打败他。常常观察小我,有的人变得特别谦卑,这是不是我的小我,但是我希望怎样怎样,就非常在意小我。把这个东西变成偶像什么的,大家看一下第50页的第一段中间,他说从你觉察到内在小我的那一刻起,严格来说就不再是小我了,就是一个被旧有的被制约的心智模式,小我就是指无觉知,觉知与小我无法共存。所以说觉察非常重要,小我只需要被你看见,看见他就OK,此刻我心里不舒服,因为他说的话让我小我受伤了,你还是可以接纳你当下的不舒服的感觉。但是你要看到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是因为你的小我受伤而已,不是你的本质。作者有讲到我们的本质,超越小我之后我们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本质。王老师提到一个例子,他自己让孩子对旋转门有了恐惧,大家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被父母,被环境,被师长,被电视灌输了多少这些模式,这些思想,全是被制约的。我们能不能有能力说今天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不快乐,到底是什么东西阻碍我们的自由,我们的内在的自由。为什么我要那么在意他喜欢不喜欢我,为什么那么在意那个人说的话,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件事情的成功不成功或者失败。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背后的驱力是什么,你如果分析到最后不过是一个想法吧,我也常常跟大家讲心想事成的模式,有的心想事不成,我要赚钱,但是从”还嗍涞乃枷耄金钱是丑恶的。以前我的观点有钱人都是很辛苦的,有钱人都是不快乐的,我去检视这个想法,我会觉得难怪我成不了有钱人。我把这个想法移除了,我的财富真的增加了,如果你得不到什么东西,你去想一下,如果什么东西你需要的话,你检视一下,可能你不是真心想要那个,你是真心想要别的,或者是什么模式拉着你不让你得到什么。关于刚刚我们讨论的思侱老师有什么补充的。

    思侱:54页关于真理相对或者绝对这一部分都是很有意思的,如果纵观历史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宗教、政治角度来讲,真理这个词吸引了无数人,也有无数人因为真理这个词失去了他们的自由,或者他们自己的灵魂。看到55页倒数第二行作者说其实只有一个绝对真理,其他都是从他延伸出来的,我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样。我有一个联想,这句话如果也会被小我利用,肯·尔威伯有一次谈到宗教的现象,他说以前的宗教比较喜欢强调我是唯一的,或者只有我是正确的,或者只有我是最完整的,现在新时代流行的说辞是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个话变成仅仅是一个信念的时候,又变成一个新的宗教,或者贬低别人的宗教。因为你认为各自的路是最好的,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潜台词是我能够比你高一点点,比你洞察的深一点,他说事实上当很睿智的洞见产生的时候,他并不是基于一种简单的对概念或者一个观点的认同或者寻求。有一句话说:“不要去管那个真理是什么,你需要洞察真相是什么。”事实上所谓的真理是一个很个人化的,是你体证过,经验过的。从古到今有很多圣者,用他们亲身的体验去经验那样的东西,他冠以这个真理的名词,别人就可以很便宜的嫁接过来一个信念,那这种以真理为名的信念,往往变成是反真理的。事实上很多的极端的宗教运动,或者极端的政治运动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影子,我是从刚才这一段有一点联想。

    张德芬:的确是这样子,我们会觉得我在灵修,你不在修,所以你不懂,或者像思侱说的,我们包容百家,像我个人就标榜我什么宗教都信,可是我觉得我自我扪心而问,我也有我的骄傲感,我什么都信,你只信佛教,只信什么东西,也有这种迷信骄傲在里面,就是需要被看见的,你发作的时候要被看见,我自己怎么看见我这个东西,而是经由我对别人的批判,比如我看到那种激进的基督徒我就很生气,因为他宣称他的是真的神,其他都是邪恶的,然后就说别人是邪恶的,赶紧回到上帝那里。那我发现我对这种人有很大批判地时候,我就知道我在投射我的阴影在他身上,因为我也像他一样,我这个是最好的,不一定讲最对,我觉得这样兼容并蓄是最好的,其实也是自认为有绝对真理,作者就讲的很好,真理跟你究竟是谁,是不可能分开的,真理就是你,你就是神,神也是真理,那真理是什么东西,真理是永远不会改变,不会被摧毁,不可被测量,就是完全不在有形世界里头的那个东西。那我们有形有象这个凡人用有限的语言,想要阐述自己的真理,想想是蛮好玩的。可是用这么有限的语言想要说明无形不可测的那个象度,是很难表述的。

    王冬:我补充一下德芬说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你内在那个真实是什么,因为很多这样的,不管是运动也好,其实你对于真实发生什么事情并不知道。很多时候你可能只是听了一个演讲,或者是有一些现象,给你内在产生了一些感受。或者是激荡于某一些点,事实上那个内在的真相是什么,就是那件事究竟是什么,不一定知道,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就是自己内在的真实,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做心理咨询师也好,做家庭治疗也好,其实你经常是在做一个典范。或者每次做完个案,都会很感谢对方给你带来很多对生命的洞见,有一点是其实每个人内在的真实只有他知道。如果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能往里走。你真的要去照见你自己那个真实,你对自己起码是真实的,不可以逃避的,所以才可以寻到自己的路。为什么最后求的佛是自己内在的佛,每个人都是一个佛。我的理解就是你寻找自己内在的真相,就是那个自己存在的真相,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张德芬:56页这里上面那一段讲到我们真正的本质基督教称为内在的基督,印度教成为圣地之缘,这个境界有点像七七可(音译)凡真实并不受威胁,上主的平安就在其中。我就觉得他描述的七七可(音译)描述也是自在佛性,或者真实的平安,而且是永远不受威胁的,你受威胁的其实并不存在的。那我们现在就是语言只能指向真理,文字只能指向真理,而是超越语言在内在体会你是谁,这会让我想到帮一个课程做广告,就是存在空间11月有一个老师会带三天的工作坊,我会担任翻译,这个工作坊,“就是谁在里面”,就是谁在我里面,如果没有我的身体,没有我的姓名,没有我的情绪思想之后,我究竟是谁,帮助我们参照书上的转境界,因为光读是读不出来这个境界,那怎么参呢,真的很难,我不知道思侱你讲一讲怎么参,如果我们参加你的课程,我自己在家里怎么参透自己我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思侱: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条路上有一句话可能被很多人广普的,就是你越寻找就越迷失,如果你越多的想得到一种状态,我们看到很多描述,我们奔着这样的描述去的,我们有越多的期望,会忘记要点。比如禅的传统会谈到你先不用管那个是什么,你先去直接的看你此刻所有这些不是的部分。你把他们都看清楚,当这些部分被看清楚,那个“是”的东西会自己浮现出来。

    张德芬:我自己的经验是这样子,我现在还是觉得因为我们要参的东西是无形无象不能用语言描述,也不能用思想思量,也不能用情绪感知的。所以这个时候静坐冥想,陈先生你可以坐这边。他是我老公。你可以试着静坐冥想当中,书上讲到无念而有意识的状态之下。就像我们去做内观禅修的时候,你很容易感受到内在振动的频率,很奇怪佛经上讲的我们人生是振动频率跟量子物理学证实是一模一样,量子物理学就是证实每一个物质弄到最后在实验室里面就知道每个都是振动的粒子,那你做内观禅修会有那种感觉。有人感觉整个身体疯掉了,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波在这里。在座应该有一些高人应该有这种境界,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慢慢利用这个想法,因为你必须无念的时候体会到刚刚讲的境界,书上说的境界。那另外有讲到56页我们继续下去,小我是无观乎个人的,刚刚我们也讲小我每个人都要说是我。小我强化他自己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对,让别人错,或者用内其对抗假想敌,加强我们和别人的分离感。我也是一直读到灵性的典籍,一直在说我们某一个层面是合一的,是“一”的,那个层面也是必须要在一念跟天地合一的状态你才能感受到,我们原来是合一的,现在我们讲的,甚至我个人理解还都是头脑层面,我们在某一个层面是合一的,真的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我们看到一个服务生的臭脸,很难觉得我某一个层面是和他沟通的。碰到你的假想敌的时候,你很难感受到。但是这个时候大家要试着看到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疾病,共同的疾病叫做小我。小我在作祟,而且无观乎个人的,不是针对你。到58页上面一段是把心理学讲的投射非常到位,在他人身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就是他人身份特定小我模式,和你内在的小我模式可能是相同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第四行讲到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什么让你拒绝的生气和烦扰的。当你对别人身上的特质感到厌恶或者反应激烈的时候,那些特质都在你身上。大家能接受吗?我最早感觉到有一次我去上一个课,我跟老师说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三个很有势力的人,一个就是以前台湾领袖,我说梦到他,他说这个人你对他什么观感,我就说一堆很难听的,阴险狡诈,骂很过瘾的时候,老师说你身上都有这种特质,我说怎么可能呢,我这么讨厌他,我怎么身上有这个特质,真的是这样的,什么叫做真宽恕,真宽恕是要宽恕自己。宽恕自己叫做真宽恕,可是宽恕自己很难,我怎么宽恕自己,因为我再身上看不到这些特质,我平常自以为很清高,因为我往那方面走,我一定有我说的那些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是二元对立的,像阴阳,一边黑一边白,每个人都一样,我压抑那个不好的一面,真正宽恕自己,是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个特质,你能够宽恕他,接纳他,并不表现你同意他的行为,你知道是他小我的一部分,他也受小我之苦,才会表现这种特质,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宽”鹑艘部硭∽约海这一段话把心理学的投射讲的很清楚。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我觉得有的时候头脑上的理解没有什么用,我心目中很讨厌一个人,那个人我想到他就不喜欢他,我看到他的照片会皱眉头,别人讲他的时候也忍不住说他两句,我说看我修行到位不到位,就是我提起这个人都没有反感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修到位了。不过我最近两天收到他的短信的时候,我还是很平常的跟他交流一下。没有起太大的反感,但是我还是知道不喜欢他,可能比以前进步了,现在能够稍微接纳他。这是我自己检验自己的标准,你为什么讨厌那个人,我相信其实我有看到他身上的特质,我身上也有,而且我掩盖掉了,自己有一个合理化的说辞,我这么做不是因为我自私,不是我贪婪,而是怎样怎样,都有理由述说,其实就是你身上的特质而已,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是二元对立世界的产物,我们肯定阴阳两极都有的。作者讲不过是小我的形式,与个人无关,与你本质你是谁无关的。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关于宽恕的问题,觉得宽恕就是麻木的那种感觉,比如最现实的牛奶的问题,大家都很气氛,我因为学了这个之后,我觉得从某个层面我能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我可能没有别人那么气氛这个事情。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是不是这样感觉自己有一些麻木。而且我们去宽恕他们的话,这些人从某个意义上讲,他们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是真宽恕他了以后…

    答:你讲到宽恕,怎么样宽恕,这个是有层面之分,像我们上周讲到无为,或者臣服。臣服是对事情臣服,是情绪上的臣服,宽恕也是一样,三鹿奶粉事件,你情绪上的愤怒有什么用,会造成社会上更加的污染,行为上你宽恕一个人并不表示你接纳他的行为,该坐牢还是坐牢,该下台还是下台,而且一个都不能少,所有参的人我们绝对支持政府,把他们绳之以法。那情绪上我觉得这是人类小我病态的一种方式,就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他们的贪婪,由于贪婪他们做这样事情危害别人,我们多多少少也有一些贪婪,不至于危害别人的健康,其实他们身上的贪婪,我们也有。也许不像他们那么严重,我们可以宽恕这个小我的功能失调,但是在行为上是没有什么好宽恕的,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

    问:因为我老觉得这种宽恕的话,让人觉得对待事情麻木。因为我觉得你从心里上,宽恕是你对这个事态的理解,就是当前这种情况下,这种社会状态下,发生这种事件是大的社会环境里面,比如不是三鹿发生,别的厂家也可能发生,从这个层面上,你能够理解,但是你理解的同时,如果大家都理解了,都觉得社会现实就是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一个社会历史的产物。就觉得很麻木。

    答:就是像我个人很不齿他们的行为,你是谴责他,但是不要产生负面的情绪影响自己,就觉得这件事情没有让我真的气愤或者愤怒,但是我很痛心那些孩子,我觉得这个社会现象还有很多,他们发信说我们被我们的国人教会了怎么认识化学物质,所有吃的东西都有化学物质,是不是有更多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是要必须防止的,作者书里也讲到当你的情绪和能量以及精力时间不是花费在无谓的抱怨的时候,可以看看怎么防患于未然,怎么帮助别人做更好的事情,把精力能量放在正面的事情上,我就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担心你自己麻木,你要回头看看自己在究竟害怕什么。

    王冬:我补充一点对你说话有一个觉察,就是宽恕并不是为他合理化,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你把这件事情合理话来找一些可以理解他的方式,和他这个事情做错了。我想讲宽恕的层面,就是你要把这个人和这个人做的事情分开。这个事情做是做错了,他做的事情是恶的,是错的,和这个人我觉得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你可以对他做的事情不齿,但是你可以宽恕他作为一个人,在这件事情上做错了,我的理解是这样子。

    陈先生:我不是老师,我讲自己的一个宽恕经历,其实宽恕最主要不是宽”鹑耍而是宽恕自己,比如奶粉的事情,我们生气是因为他欺骗了大众,或者欺骗了小孩。我会回头问自己有没有去欺骗过别人,我有,那我会生气,是因为我自己以前欺骗过别人的时候,那个愧疚,那个伤痛我自己给压抑下去了,之后有没有欺骗过别人,宽恕我自己,或者宽恕这个奶粉商的时候,会有很不舒服的感觉出来,一个很愧疚,欺骗以前的伤痛会上来,在那个宽恕上头我们压抑的能量就有机会释放,这个是我自己的一个经验。真正宽恕上帮自己解脱,并不是一个麻木,假宽恕是麻木,真宽恕是回到看到自己的不接纳,一个愧疚,压抑的能量把它释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