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我,人类的现状(一)

(2008-09-26 17:47:00)
标签:

杂谈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第二次读书会记录(一)  2008年9月17日  三味书屋

 

    张德芬:今天早一点开始,我想跟大家做一个内在身体的冥想,再介绍三位老师,先把你腿上的东西放到桌子上或者地上,让你双手能够放在你的膝盖上面。我们就一起闭起眼睛来今天我们讨论《新世界》第二章,在第二章作者提出很重要的观念叫做内在身体,我们就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内在身体。请工作人员稍稍维持一下场地的安静。现在我们闭上双眼的时候,你怎么能够感受到你的左手是否存在,因为此刻你的眼睛是闭着的,请你感受一下你的左手。在你的左手上是不是有一些痒痒的,麻麻的甚至有一些刺痛的感觉,或者是冷,或者是热,这就是一种能量的感受。你左手的一种能量的场域,因为你全神贯注在你的左手上,因此你可以感受到它,再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右手,看看能不能同时感受你的双手,他们现在的形状是怎么样,是用什么自释放在你的双腿上,手指间有没有一点麻麻的感觉。在此同时放慢你的呼吸,轻轻的吸气,长长的呼气。感受一下你的双手,此刻的姿势是什么,感觉又是什么。同时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从头开始带到你的头顶。感觉你现在正在关注你的头部,像刚才你去感受你的双手的能量场一样,此刻感受一下你头部的能量场,随着你呼吸一吸一呼,让你更加深入你头部的能量场。如果你注意到你的思想漂走了,或者被声音干扰了,就再把注意力带到头部,接着顺着你的颈部带到你的肩膀,感受你的肩膀是不是还有沉重的压力。工作了一整天那个压力是不是还在你的肩膀上,此刻我们去感受肩膀部位的能量场,顺便用你的呼吸把这个压力轻轻的排出我们的体外,深深的吸气,深深的呼气。接下来你可以把注意力带到你的双手。感觉你整条手背,你的右手臂、左手臂有什么感受,他们的姿势现在是如何。接下来可以把注意力带到你的躯干,你的胸部,你的腹部,还有你的背部,你身体躯干里面含着所有重要的器官,让你的身体可以正常的运作。请你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的去体会一下,你的内脏,你的器官都是怎么样在运作着,感受一下他们的存在。把你的呼吸带到你跟他们说谢谢。每天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的为我身体支持着,工作着,在这个时候利用你的呼吸把你感恩之情,带到你的五脏六腑去。好好感受你身体的能量场,接下来我们把注意力顺着我们的双腿一路下到我们的双脚,感受一下此刻你是不是感受到你双腿血管血液的流动,或者是气感的流动,此刻你的眼睛是闭着的,那你怎么知道你双腿依然存在,他们的姿势又是什么样子,请你好好的去感受一下。藉由深深的吸气,深深的呼气,你的身体更加放松了,此刻可以感受全身从头到脚能量场如何把你安全的包在能量场之中,然后散发出微妙的光芒,这就是你身体内在的能量场。让我们在这微妙的额能量当中静静做几次深呼吸,好好的感受一下。现在慢慢的你可以把你的意识带到这个房间来,然后动一动你的身体,转转你的头,动动你的身体,慢慢再张开你的眼睛。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新世界》第二章,也是第二次的读书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另外三位老师来共享圣举,文峰老师不能来,我们特别请到王学平老师,请您自己介绍一下,很多朋友希望至多更多老师的背景。

王学平:我叫做王学平,我是做培训方面的,也是关于成长这类的。

    张德芬:今天很高兴王冬老师来到这里,王冬你自己介绍一下吧。

    王冬:我是做出版的,然后一直走带这条路上,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

    张德芬:谢谢王老师,也是非常谦虚,再请思侱老师。

    思侱:大家好,我是思侱,是和德芬老师我们一起组建了存在空间工作室,我是在里面负责静心的带领,还有一些工作坊策划的部分。那边有资料,大家看了之后有问题可以问我。

张德芬:谢谢思侱老师,思侱老师个人在佛学方面的修养也非常深,我跟他学到不少东西。今天我们要谈到是《新世界》的第二章,上一周我们说过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它在于把小我描述的淋漓尽致,读二、三、四章的人都可以立刻对号入座,我的老板就是这样,我的老公就是这样,或者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其实没有关系,作者也说在别人身上看到小我比在自己身上看到容易,可是当你慢慢在别人身上看到小我,然后作者鼓励我们去看穿它。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不只看到小我,首先看到小我说这是小我,但是有没有看穿他的小我,看到他的本质,在别人身上认出他的本质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帮自己一个大忙,你是在认出自己的本质。然后你逐渐看到自己的小我。那很多人读了《新世界》就说,那怎么办,我要杀死我的小我,我要打败我的小我,其实小我如果读过奇迹课程,心理学课程方面的书,大家都知道小我只是需要被看见,你看见小我就可以了,因为你永远没有办法杀死他,在我们人类性命里是根深蒂固的,重要的是不被他主宰,今天我们就深入的分析这个小我。

    思侱:我在参加禅修的时候缅甸的一位老师有一句话,他问我,你听到的是声音还是语言。我们当然想说一般觉得大家听到是语言,我们可以听到别人在说什么,在讲什么,但是那个老师说“不”,我们听觉只会听到声音。如果我们可以听得懂语言的话,那我们生下来不用学任何语言,任何你不懂的语言,你一听就知道他讲什么,实际上语言是内在思维化的过程,在刚开始我们学语言的时候,会很费劲,当我们把语言化变成自动的一部分,他非常的快速,以至于别人讲一个语言,别人一说,他一发出那个声音,我们就把它转移成一个意思,同时接下来我们就诠释说,如果那句话认知是指责别人,就觉得是不是指责我。或者是指责什么样的人,马上有一连串的判别在里面,或者在这里认知或者诠释的时候,我们如何当我们去感官或者去看、听、感觉事物的时候,我们如何纯粹当下和事物直接的接触,而不是我们的语言化、概念化,诠释化、概念化隔在我们中间。

    张德芬:为什么这个这么重要,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语言去感觉东西,那其实在二十页有说,他说你能够最大的奇迹就是,你能够经历到本来的自我,他是不带任何语言、诠释、标签生起之前就存在,如果你要经历原本的自己的话,你必须要把你自我的感和本体感从跟他们混淆在一起的时候,把它分开,想问问王冬和学平老师在这一块有没有什么可分享的。

    王学平:所有的生命背后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不因你的标签而决定他的存在与否,比如说当你去碰触一个蚂蚁的时候,它会躲,我们自己摔跤自己也知道会疼,似乎所有生命背后都有一个知道,他知道那个东西,而且大家都是一样的。我想这个就是在你标签还没有学来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这个是生命的本然,也许从万物所有的本然都是一样的,我们更不例外。

    张德芬:我们看到第二十一页虚幻的自我,最下面讲的本质无限的深度,在这里极度的简约成我,二十三页倒数第一段,有些人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能够不与思想认同的时候,短暂经历身份认同的转化,从心事内容转为背景的觉知,这一点我问问思侱,就是在静坐进入很深的状态的时候,你会经历身份的转换吗,从一个心智内容转化为背景的觉值,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思侱:其实在某一个片刻,像刚才我们谈到的认知和诠释的差别,在每一个片刻都有机会可以和从身份的认同转而安在那个背景的觉知感中,刚才那一章节正好有一句话,20页的倒数第二段最后两句话,说当然我们平常是需要用到语言和思想,他们有自己的美丽,但我们需要被囚禁这之中呢,让我想起有一个西方人,他第一次听到我们不是我们的思想,不是我们的诠释,不是我们心智那些概念化的东西,他就去问他的一个印度老师,难道我去使用我自己的心智是不应该的吗,那个老师说:“不”,你需要的就是去使用你的心智,而现在是你心智在使用你”,你需要辨别随时随地概念化,随时随地去诠释这里哪一个是你,你需要找到那个你,你可以找到那个你,你当然可以使用那个语言和一些概念,有实用的时候,当你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把他们放下,而所谓你被他们使用,是你一天都在跟别人谈判,你需要转动脑子,你回到家里,你家里围着你说一些事情,你还是停在你白天跟人谈判的各种的想法,或者各种的算计里面,然后你觉得很累很累,那个时候你是你心智的奴隶,而不是主人,事实上他在说到很重要一点,那个背景的觉知有一点像是当我们去敞开我们的感官,去感觉事物,比如大家一直在听我说话,但是这屋子里还有很多的声音,你可否听所有的声音,让那些声音自动进入你的听觉范围里面,然后同时把一部分注意力感受是安处在什么上,当我们开始把我们的感官很细微的放回我们身体的时候,其实我们平均让感官展开的时候,那一部分的背景一样的觉知力会冒出来,事实上它每时每刻都在,但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东西的时候,当我们辨识出来他是杯子之前,是有一个很短暂的很纯粹的觉知力,但是我们瞬间变成语言,这是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我不喜欢,或者很好看,我们立即把它变成一个语言,继而引申出对他的好恶,实际是对他定义的好恶,那包括刚才德芬老师说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小我不是被消灭的,是要被看见的,为什么不是被消灭呢,因为我们想消灭什么东西,那事实上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很快的思维的过程。我们有些念头出来,就是我们想太烦了,我想休息,不想工作是需要另外一个念头实施想要消灭他的想法,所以你想消灭什么东西的时候,是在新一系列的念头和小我里面打转,所以你只需要看到小我,看只是在诠释之间的空隙的背景觉知力。

    张德芬:如果抢先读到后面,可以看到在第八章有讲到内在空间,其实在这边说的就是你成为你的思想所发生所在的空间,而不是成为你的思想。那接下来作者谈到了一个故事,就是讲到说怎么样一个女人跟她脑袋里的声音认同,她好像有神经病,因为她把脑袋里想的东西都说出来,作者也发现他有同样的脑子,只是他没有说出来而已,这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认同你的头脑,你的心智,你的思想的话,你基本上是在病态小我功能运作的控制之下,那第二十六页就讲到小我的内容和结构。小我的内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容的认同。

王学平:认同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在系统排列里面也讲过认同,有其他的学问也讲认同,在系统排列里家族认同是一种是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的认同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来自于我们的头脑,更多的认同是来自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意识没有办法下到很深的地方,也就是你的心灵,你未必能够知道,它也会悄悄的认同,我们很多时候认同也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认同我们的角色之外,我们也有很多认同外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我看到大家都在专心听我说话,事实上你已经认同了我,这个时候你已经不记得自己了。这也是认同,在这里我们也会迷失自己,我们内在认同我们有很多角色,一个人是同时活在多个角色里面。这些角色中对于你来说,你可能不知不觉的已经认同了它,而且很难把它摘开。我们可能带着这份认同,然后去投射当你看到当下的情况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看到真实的样子,刚才思侱老师也在讲关于看,就是这个很难做到,就是你怎么能够不认同一下看到的第一面,你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你还没有去头脑思维它你就知道它是什么,第一面,这个是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总之我就是说认同这个东西很好玩也说不太清楚,还是你来说。

王冬:我想讲关于个性认同这一块儿吧,我们通常会觉得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还有一句话是本性难改,我们经常在跟人交往,或者跟自己相处得时候,会有一些内在的坚持。其实那是我们认同了一个我们累积下来被别人告知的,被教育的,甚至是被整个文化和文明所教养的一些关于自我感的认知。

这本书里面讲这个不认同是你要学会在片刻对自己的情绪、观点和当下的内问,内问而不是外问,问自己的心怎么想,我们是带着我们的心,而不是带着我们的大脑在工作,你用脑子想明白这个事还是再循环里面,没有出来,你用心感觉是可以感觉到爱和全新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全新的东西可以用生命力来讲吧。

张德芬:小我它有两个被制约的面相,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结构分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认同,认同的定义就是你当我说我认同于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在这个东西里面寻找自我感。在里头发现自己,在里头把我自己某一部分的自我感贴在里面

 

作者在29页又提出一个关于认同于我的东西的一个例子。叫做遗失的戒指,就是那个女病人遗失了一个戒指,非常生气,那就试着让他感觉你丢失了这个戒指,分析你的本我到底短缺了什么。

32页讲到了所有权的错觉,他就说到33页这边中间我有画起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无论人们同意与否,33页第二段,你能辨识这个故事和组成这个故事的面相与你是谁无关,作者讲到我和我的故事,我们的头脑好会创造故事,有的时候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我的思维会开始在创造故事,切断!那其实我并不是说苦不行,只是我觉得说你要看见是什么东西让你受苦,而是你对它的解释让你苦,这个编造的故事让你苦,在这边作者也是苦口婆心的,说你能不能看到自己在编造故事,然后放下它。因为我们也知道你仔细去研究一下人类的受苦,95%以上都是我们自己思想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不晓得王冬老师可以再跟我们分享一下,就是关于我和我的悲惨故事这个。

思侱:为什么悲惨的故事那么喂养我们的小我呢,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身份,哪怕这个身份是很悲惨的,是绝望的,但是同样也是惊天动地的,至少对我自己而言是惊天动地的,会让我知道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可能就是被欺负,被虐待,受害的等等,在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内在化的信念,自己对自己内在信念的演绎过程。

我们会借助一点点种子演绎出一些故事,好像是解释给别人听我为什么会有受伤,没有人爱的这种感觉,好像看起来是要解释给别人听,很重要的是解释给自己听,让这种感觉得以延续下去。但是这个时候你忘掉那个诠释里面,你只是回到你自己身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一种紧绷感,是在我们的胃还是在什么地方,你如果能看到它的话,你仅仅是看它,而不是想要消灭它。那个制约你的力量会慢慢的松拖开对你的影响。

张德芬: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做受害者,其实在第三章下周我们会讨论到,受害者最大的武器叫做抱怨,作者就说有小我不需要认同很多东西,只要靠抱怨就可以存活下去,有些人就觉得就是一种习惯了,受害者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没有为他们的生命负责。那结论就是什么,都是别人的错。所以说受害者心态不是我今天讲,就表示我没有了,只是我现在比较容易抓住我这个受害者心态,或者自己在编故事,从那个悲惨的情景中拉出来,并不表示我生活里面都没有任何东西让我难过、痛苦了。

34页中间这里,还有一个小我第一段最后面讲到说让你自己对,其他人的错是小我的主要心智模式,是一个重要模式,就是小我的内容可以随时随地改变,结构不会改变。让自己对,让他人错,我们上过一些课自然会知道一些道理,就是你要幸福还是要对错,每个人都会说要幸福,可是真正在做,你看婚姻里面十次吵架有九次九都是在争对与错。所以吵架需要两个人,但是和好只需要一个人,不吵架只需要一个人,就是那个愿意认错的人,其实你对了,说我错了,别人不会跟你争,吵最后都是在争对错,我上次上一个课,婚姻里面五个最大的障碍,其中一二三四五,让我们先抽号码,再告诉那个号码代表什么,很不幸,我抽到二号代表我对,我个模式特别对,我在婚姻当中喜欢跟老公争辩,我要做对,这也是小我的一个结构。

这边36页举出了一些历史人物,大家知道不知道亚历山大过世的时候,在他的棺材里面凿了两个洞,他死了之后,把他的手放在棺材外面,告诉大家,他两手空空的来,两手空空的走,什么都带不走。你看37页上面讲到贪婪的小我,无止境的需要更多造成资源不平衡,3738页讲身体的不平衡,想问问王学平老师你在做家庭排列当中有没有遇到贪食症或者厌食症的例子。

    王学平:我自己没有直接遇到,但是我看到过,我看到我的老师遇到过这种情况,他也是跟身体有关。就是比如说厌食,我看到过一段是因为他的妈妈跟他的关系,在很早的关系当中,因为妈妈给他的爱不够。系统排列很难讲,的确是有那种情况是挺多的,

    张德芬:比如厌食症,他们身体出了状况,实际是心里上的。

    王学平:对,应该是他心理上,就是可以说爱进入了歧途。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很多是盲目的。或者说我们会有错觉,可能会造成一些身体、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吧。

张德芬:我自己就听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女人,心情不好就狂吃冰淇淋,不管她已经超重了,到后面发现原来有一次小时候心情很不好的时候,自我价值很低落,家里孩子很多,他一直不受重视,突然来到一个舅舅,就带他出去吃冰淇淋,他会觉得这么多孩子当中就选了我带我去吃冰淇淋,他吃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受到重视,很开心,所以她把吃冰淇淋跟她开心的事情连在一起了,所以他心情低落的时候就吃冰淇淋,心里的需求造成身体的问题。

    思侱:在这个部分,为什么转来转去,怎么有步骤,有技巧的,好像是喂养其他人的小我。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像刚才德芬老师说,小我并不是被消灭的。是要被看到的,而那个看到是针对我们自己而言,而不是我们看到别人的小我,而是看到我们自己的小我的部分,那在这一部分上,当我们和别人关系上,无论是哪一种关系上,很有意思的一点小我还有一个特征,是当他在一个关系当中是要争夺地盘的,各种方式争夺他自己的重要性,如果当我们去把关怀也好,爱也好去给予别人的时候,我们是在进行转化小我的行动,至于那个部分别人会不会因为喂养他们的小我,那可能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或者只有当他想要超越这个小我的时候才知道,你不去喂养他,他处在痛苦里,他也没有超越小我。所以对于其他人而言,我们可以把喂养小我这件事情放到一边,只是去想如何给别人爱和关怀,某种程度也是转化我们自己的小我,变成我们自己的一个功课。

    王冬:我觉得区别是在于不是我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我做这件事情,而是说我真的是这么觉得,我愿意分享我的爱,我愿意真诚的去爱我的父母,爱我的家人,爱我的朋友,爱周围的人,其实很多东西那个界限是很微妙的,像这本书如果我去用头脑来想象哪些是我的小我,应该怎么样,那又沦落到那个头脑的层面,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关键是在于我是从我的内心我很本然的这个部分,我存在的这个部分来发出来的,那个是区别。

张德芬:今天读书会一开始我带大家做了一段冥想,感受你的内在身体。这个读书会的录像还有文字的部分,其实已经公布在立品图书上的博客上了。以后的录像也会让大家去下载看,大家可以试着做内在身体的冥想,那大家有一个秘诀,开这种无聊会议,等公车,或者等人的时候试着把你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内在身体上,在当下力量也讲到这个内在身体,如果你常常跟自己内在身体连接的话,你会觉得你的抵抗力会增加,身体会变好,常常和自己内在身体连接,这是非常好的方法,作者在本书中除了讲内在身体,还讲呼吸,我们也会提到呼吸是跟自己内在本体连接非常好的方式。41页讲到对本体的遗忘。这有讲到原罪,作者就是讲忘记了你自己是谁叫做原罪,并不是我们真的是罪人或者怎么样。

41页讲到倒数第四行,你能够觉察到那个喋喋不休的脑袋声音,就是不间断强迫性思想绪流,思想霸占你的注意力,认同你脑袋里的声音,而伴随来的情绪的时候,就在思想和情绪之中迷失了自己,完全与形象认同,完全受制于小我,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点,很经典的,大家好好回去在生活当中体验一下这个东西,42页最上面会讲到所谓小我是不断重复的念相和被制约的心里,一个情绪模式的几何体,我们在这些念相和模式中投注了很多的自我感,当你的本体存在,和这些形象搞混在一起的时候,小我就存在了,这本书可以值得大家一看再看的。另外作者提出一些哲学的见解,讲到说笛卡尔他用“我思故我在”的错误,让人们如此的认同自我的思想,所以才会失去了与本体的连接,然后很多痛苦就油然而生。那最后一段是讲了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这个东西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经历过,在座三位老师有没有经历过,他是说有的时候真的痛苦到了极点,出现一些极限状况,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跟大家分享,是不是有真的悲痛到极点,当你不抗拒那个痛苦,愿意待在痛苦在一起,进入痛苦核心的时候,他们说,我没有经历过,他们说在痛苦核心的时候,你可以穿越这个痛苦,而进入一个不可理解的,叫做神的平安里面去。

当你进入痛苦情绪核心之后,你反而会进入到一个平安和宁静当中,像暴风雨的台风夜,像一个车轮的轴心一样,车轮在一直转,但是它的轴心不会动,你会进入到核心当中,达到像第二章作者最后一段讲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安。那请三位老师补充一下,我们就开放一些问题。先请三位老师帮我们补充一下。关于这章我刚刚说的超越理解的平安。

    王冬:我讲一点关于哀伤治疗,事实上我觉得有的时候经历那个痛苦,尤其是重大的丧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拒绝去看那个痛苦,而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就是那个拒绝的力量,它可以甚至把你生命完全撕裂。你不要去看那个,这在家庭系统排列和在家庭治疗中间是有看到的,所以事实上当你真的允许自己去看那个痛苦,允许自己去为自己的丧失哀痛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时间,但这个时间不是指平时在这个日子里,我某天想起这个事情就难过,而是在那一刻你真心的用你的心为你的丧失去哀痛的时候,事实上你可以在那个哀痛下面看到那个爱。那个爱如果说是亲人的丧失的话,你可以看到你对亲人的爱,同时也可以看到亲人曾经给过你的爱。然后你在那个爱中,你是可以找到平安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从痛苦的经历里逃掉,那个逃掉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们可以安在那个痛苦之下的爱和我们自己的时候,其实是我理解的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就是在那一刻你真的可以送这个人走,在那一刻你真的可以接受发生了这个事件,接受说我和他之间的爱的连接,不会因为我们形式上的肉体的分离,阴阳的,所有我们平时理解阴阳的两界来受到丝毫的影响,这个连接是一个永恒,所以我们刚刚讲悲惨的角色的时候,我其实想补充一点,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做受害者可能是我们受了一点点苦,我们连一点点苦都不愿意受,我们要去拒绝,怎么能这样跟我说,你怎么能…但事实上我们接受你这样说,我是有一点点难过,我开始接受我会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时候,你让那个不舒服的能量从你身体走过的时候,其实也就这样了,而不是你去演绎,一点点不舒服我去拒绝,通常我们拒绝的东西抱我们越紧,其实生命里面是会要有一些喜怒哀乐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永远只注留在喜和乐,和我们想要的东西,生命还会带来我们不想要的,我们不喜欢的,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愤怒的那些负面情绪的东西,其实我们要学着跟这一部分相处,这样的话其实是有机会超越做那个悲惨角色的,而不是说所有就是我愿意当这个,所有人都说我不愿意当悲惨的角色,我是被迫的,但是经常会这样,所以另外想补充,有的时候你难受的时候也试着接受自己会有难受,会有人可能对你不公平,那你就接受,让他发生,让那一个生命的面相在你生命里浮现出来,也没有什么的。

    王学平:我讲一段我的经历,有一次跟我老师,他要求做一个练习,这个练习不是心里的,是身体上非常痛苦的,我觉得已经承受不了了,但是我还是在强迫自己坚持下去,当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不行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一种东西,那个东西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感受,我当时一下就心里明白了关公刮骨不过如此,我明白原来痛跟苦是两个意思。痛就是痛,苦就是苦,苦是你心对它的看法,其实我们人类本身承受痛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更多是因为我们的心抗拒,还不是头脑,头脑你都明白,但是你的心明白不了,所以有的时候让自己坚持一下,去穿越它,当然那个核心,你心有了一次的经历以后,你会发现痛苦不再是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