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性?这是一个很难用科学术语界定的概念。中外最有权威的性科学研究者对此概念也难以概括界定。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用“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来表述“性”。孔子说:“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性之应也。”孟子更简洁地谈到:“食、色,性也。”
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家还是圣贤宗哲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性,尽管角度不一,但是却共同阐明了性乃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性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从人类个体而言,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现象,从人类整体而言,是人类繁衍、发展、传承文化的基础和手段。我认为人类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性早已从古代单纯的生殖崇拜和唯性生殖功能中摆脱出来,并不断追求情感的互动与快乐。性不仅单纯关系到异性之间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家庭、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几方面综合理解性。因此,有必要对人一出生即婴幼儿期就研究个体的性意识问题。
婴幼儿期是指0-6岁。这六年的时间里,婴幼儿的心理变化差异性是很大的。因此,又分为胎儿期,0岁-1岁、2岁-3岁、4岁-6岁共四个成长阶段。传统的观念认为,性问题只是到了青春发育期以后才出现,在婴幼儿期、儿童期不存在性问题,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这种观念已被打破。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儿童和性的关系作系统阐述的科学家。他认为人的本能有“饥”和“爱”两大类,而这二者都是与生俱来的,人在婴幼儿期由于脑神经结构发育没有完善,因此,也没有独立的思维,更不可能直接产生像成年人一样的性欲望,但是,婴幼儿期有性意识的萌芽,这种性意识和成年人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他研究认为:婴儿在吸吮母亲奶头时,会产生一种快感,有时婴儿习惯吸吮自己的手指,他还认为婴幼儿在排泄大小便时获得快感。从他的研究我体会到:每个人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吸吮、排泄的生理过程,婴幼儿期这种行为不受思想的控制,只是一种生理本能即性的萌动,只有到了青春期,性欲才和生殖功能联系起来。
做过妈妈的女性都有这样的记忆。小孩子在哺乳期吸吮母汁时,一般都是用一只小手或两只小手同时抚摸母亲的乳房,当他(她)吃到半饱状态时,显现出兴奋状态,吃饱后显出更快乐的样子,有时手脚并用,用力蹬踢,嘴里咿呀咿呀地,可爱极了;有时候,睡觉也要用小手摸着母亲的乳房;有时哭闹不止,只要吸到母亲的乳头便会安详;有时母亲用手抚摸孩子也会安静;诸多的现象表明,这不仅仅是婴幼儿的习惯,而是婴幼儿的心理需求,是心理的体验一种舒服和快感。
婴幼儿期的性萌动意识还表现在男婴的生殖器自发性勃起和女婴下身分泌出排泄物上。一是男婴在吸吮母乳时,随着吸吮频率的加快,婴儿表现出面色红涨,全身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随之出现一种满足后的松驰和安详。二是成年人在喜欢亲近逗小男孩时,习惯摸小男孩生殖器,有时小男孩也有意无意地自己摆弄,但无论是大人抚摸,还是小孩自己摆弄,都有自发性勃起现象。三是对女婴的研究观察表明:女婴隔几小时就有较浓的排泄物从下身分泌,有时大人拥抱、亲吻或母亲用柔软的手轻轻抚摸婴儿的肌肤,都会使她产生愉快的表情,有时乖乖地温顺地蜷伏在母亲的怀里,显现的是快乐。
既然婴幼儿期就有性意识的萌动,那么父母应如何摒弃传统的观念,而树立科学的观念呢?
一是注意婴幼儿的卫生保健。教育男孩不要用手摆弄自己的生殖器,也要含蓄地劝导亲朋好友改变疼爱、喜欢、亲近小男孩的举动。对女孩要定期清洗下身,防止细菌感染和炎症发生。男女孩半岁或一岁以后,尽量不穿开裆裤,一方面卫生,尤其是女孩,另一方面保健。婴幼儿皮肤娇嫩,避免碰伤孩子的生殖器官。除此之外,还要观察孩子的性器官发育是否正常。
二是强化婴幼儿的性别意识。不要把男孩当女孩养,也不要把女孩当男孩养。有的家长喜欢要儿子,由于计划生育不能生了,结果把女儿当成男孩子一样养育,从小在服装、发型、说话、待人接物上都强化按着男孩的性格去培养和塑造,结果导致女孩形成自卑的心理和缺少女孩子应有的温柔、贤慧的性格。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街坊邻居、同学、老师、家长都习惯称她为“假小子”。她也在这种无所谓的状态下长大了,直到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的年龄时,她对异性仍然没有感觉。她对我说,从来没有体验过对异性的倾慕和爱恋之情,也没有获得男孩子求爱的信号;伴随着这种感觉,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竟然没有谈过恋爱。她没主动追求过男人,男人也没人主动追求她。年近三十的她还没有对象。我曾经给她介绍过两个,两个男青年都告诉我,这个女孩子身上没有一点儿女人味儿。我在想,男人心中的女人味是什么?除了长相外,无非是柔顺体贴温情的内在的气质美,着装打扮、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美,而这些都是在家庭环境中熏陶养成的。
最近在一些生活杂志上看到一例变性手术的故事。一个男孩从小生得眉清目秀,皮肤细嫩白晰,他有个哥哥,父母喜欢女儿,周围人都说他清秀得像女孩,结果父母就把他当女儿养,从小梳辫子,穿花衣服,蹲着解小便,说话细声细气,看人眼神总是羞怯怯的。总之,生活起居,着装打扮,性格培养都是按女孩的样子去模仿。结果到青春期发育期时,他强烈地要求要做一个女人,能像同班女孩子那样有一个英俊的男生陪伴,结果在痛苦的抉择中,他最终没有屈服父母的眼泪和亲情的劝说而做了变性手术。他成了“她”,但从真正的生理意义上讲,他能像真正女人一样完整地享受怀孕、生儿育女的快乐吗?从这两个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婴幼儿期的性别确定和强化教育,对人的心理、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父母给婴幼儿更多的关爱。
父母多细心呵护孩子,对孩子多拥抱,多爱抚,在温馨的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具有爱心和对生活的自信心。孩子都喜欢父母温柔的抚摸和贴心的关怀,其实父母在孩子的婴幼儿期已经有意、无意地把爱教给了孩子,孩子在婴幼儿期也已经懂得了接受爱。
总之,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一出生就有性意识的萌动,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期要强化性别教育和培养,要有意识地做好性卫生保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