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词“者”用法例析

(2011-11-25 15:48:07)
标签:

虚词

语文

原创

文言

高中

古文

高考

教学

随笔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虚词“者”用法例析

 

“者”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经常跟“也”配合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现根据“者”字在文言中出现的位置及语法作用归类分析如下:

一、作助词

“者”在文言中常用作助词。又分几种情形:

(1)在与“也”构成的“……者,……也”形式的判断句中表语气提顿,一般不译。如:

1、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与“也”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中兼表语气和判断。如: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3)用在分句中间,直接表判断。如: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

2、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5)作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如:

1、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6)用在表假设的复句中间,表语气提顿。一般不译。如: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尽吾志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7)作句末语气词,译为“呢”。如: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客何为者?(《鸿门宴》)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同上)

(8)用在疑问句中间,表提顿。不译。如: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9)用在时间名词后,译为“……的时候”。如: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二、作特指代词

“者“作代词时,一般附着在某一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的短语后,表示与其前面词语意义相关的人、事、物、时等。情况比较复杂:

(1)译为“……的人”。如: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上)

(2)译为“……的原因”。如:

1、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译为“……的样子”“……似的”等。如:

1、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译为“ ……方面”“……情况”“ ……地方”等。如: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5)放在数词后,译文时要补出量词“个”“种”等。译为 “……个方面” “……种情况”等。如: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6)附在“云”字后面组成“云者”,有表示“如此如此”的意思。如:

士大夫之族,曰师早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